東清鐵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清鐵路(俄語: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轉寫:Kitaysko-Vostochnaya zheleznaya doroga,縮寫為КВЖД,字面意思為「中國東部鐵路」)指俄羅斯帝國修築的從俄國赤塔經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海參崴的鐵路中在中國境內的一段鐵路系統總稱,簡稱「東清路」。1920年後稱中國東省鐵路、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中東路。滿洲國和蘇聯共同運營時期北段改稱北滿鐵路,南段改稱南滿鐵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控制該鐵路,稱為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俄語:Китайская Чанчунь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1]。
範圍與名稱
此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往西延伸至滿洲里(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往東延伸至綏芬河(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後修建往南延伸至大連/旅順的支線,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2400公里。目前該段鐵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所有,並被命名為以下四條線路:
建造
俄羅斯帝國在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中獲得外興安嶺後為加強對其的控制,計劃修建從人口稠密的西部到遠東的西伯利亞鐵路。然而鐵路在阿穆爾河地區的修建卻因為當地茂密且廣袤的森林、寬闊且湍急的河流、極寒天氣及遠離現代人類聚居地而受到重重挑戰。1886年,一些西伯利亞鐵路的建築師提出了修建從赤塔經由清政府控制下的滿洲地區直達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鐵路,以節省建築里程。
為使清政府同意其築路計劃,沙俄政府開始積極與清政府發展雙邊關係。俄方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聯合德國和法國反對日本割讓遼東半島,並最終成功;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鴻章在赴俄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期間簽署的《中俄禦敵相互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中規定了包括清俄協防日本,並同意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築一條鐵路」等事宜。9月兩國簽訂協議,確認鐵路需由私人公司而非俄羅斯政府營運。12月俄國將鐵路定名「滿洲鐵路」,遭到李鴻章的反對(清政府在正式場合之中通常使用「東三省」來稱呼這片區域。)。李鴻章堅持「必須名曰『大清東省鐵路』,若名為『滿洲鐵路』,即須取消允給之應需地畝權」。因此正式定名為大清東省鐵路,簡稱清東鐵路,又稱東清鐵路。
1896年12月4日,在華俄道勝銀行的支持下,中國東省鐵路公司成立。
東清鐵路從1897年8月動土興建,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部三線,由六處同時開始相向施工。1898年清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1903年7月14日,東清鐵路全線通車營業。
同時修築的從哈爾濱直達旅順的支線鐵路(「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習慣上也認為是東清鐵路的一部分[2]。
視頻
東清鐵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沙俄東清鐵路附屬地 ,長春檔案信息資源網
- ↑ 東清鐵路時期的滿洲裏海關(1) ,搜狐,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