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5A級風景區名錄-黃鶴樓

新!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名單
圖片來自 網易新聞

目錄

景區簡介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湧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詳情簡介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評定標準

2020年中國旅遊景區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圖片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

根據國家旅遊局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GB/T 17775-2003《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旅遊區(點)質量等級劃分為五個等級,其中AAAAA級為最高級別。[1]

-旅遊交通方面-

要求可進入性好而非良好;航道水體要求清澈而非良好;停車場或船舶碼頭場地和標誌要求美觀。

-遊覽方面-

遊客中心功能不僅僅是完善,還要求體現充分;各種引導標識造型,4A級景區只需有特色即可,而5A級景區還需要特色更突出,藝術感和文化氣息濃厚,能烘托總體環境;公眾信息資料要求文字優美,製作精美;導遊員均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而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本科以上不少於30%,且導遊講解時需要有文采;公共信息圖形符號和遊客公共休息設施要求特色突出,有文化氣息。[2]

-旅遊安全方面-

A級景區只要求在高峰期有專人看守,而5A級景區要求在特殊地段有專人看守;5A級景區要求配備專職醫務人員,不能是兼職。

-衛生方面-

廁所要求設有專人服務,室內需有文化氣息;垃圾箱要求造型不僅僅是美觀,還要求獨特。

-郵電服務方面-

4A級景區要求一致。

-旅遊購物方面-

旅遊商品不僅要求有本地區及本旅遊區特色,還需特色突出。

-經驗管理方面-

4A級景區只要求高級管理人員具備大學以上文化程度,而5A級景區要求中高級以上管理人員均具備大學以上文化程度。

-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方面-

要求出入口主體建築不單純有格調,還得格調突出,並烘托景觀及環境;環境氛圍優良而非良好。

-旅遊資源吸引力方面-

觀賞遊憩價值「極高」而不只是「很高」;同時具有極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或一類價值具世界意義(不只是全國意義);有大量珍貴物種,景觀異常奇特,或有世界級資源實體;資源實體體量巨大,或資源類型多,或資源實體疏密度極優;資源實體完整無缺。

-市場吸引力方面-

由「全國知名」升級為「世界知名」;美譽度「高」變成「極高」;市場輻射力「強」變成「很強」;主題不只要求有獨創性,而且要求獨創性強。

-年接待海內外旅遊者-

由50萬人次以上增加到60萬人次以上,其中海外旅遊者3萬人次以上增加到5萬人次以上。

-遊客抽樣調查滿意率的要求-

由「高」升為「很高」。[3]

評定介紹

國家5A級旅遊景區依照《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標準中對AAAAA級旅遊景區提出了12項條件,即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遊購物、經營管理、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旅遊資源吸引力、市場吸引力、年接待遊客量及遊客抽樣滿意率),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發布。[4]

景點詳情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衝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裡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視頻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相關視頻

崀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