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紋飾-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青銅器紋飾-龍(100種中國符號-24)

龍是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作為中國神奇動物中永遠的大佬。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徵之一。[1]

華人世界中,幾乎都承認自己是「龍的傳人」,在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然而真實世界中,根本沒有人見過所謂的「龍」。[2]

《說文解字》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雖然在一千個古代人心中有一千種龍的樣子,但在青銅器紋飾中,凡是體軀蜿曲如蛇,張口嘴唇外翻,帶角的動物基本可歸於龍紋。[3]

遠古圖騰的崇拜

龍是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閃電或彩虹等自然現像做出的解釋或想像。是一種幻想的動物。是殷人卜問的對象之一。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為崇拜的百神之一。[4]

在中國古紋樣裝飾中,龍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裝飾在玉石、牙骨、陶瓷、織繡和服飾、景觀等許多方面。在封建時代,又將它與佛教、道教的神話結合起來,賦予新的高級神秘色彩。[5]

尤其在宮廷藝術中,更是充滿了龍的裝飾。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6]

發展歷史

青銅器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器物之一,它的形制、紋飾以及銘文等等,無不散發著獨特的中國氣息。但關於龍的起源及龍紋的成因尚無統一的定論。

龍紋自誕生以來,不僅自身形象得以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並出現了多種類似龍的圖案。[7]

這些形象,有的來自魚或龜的演化,有的來自走獸的演化,也有的來自古文字的同音假借。

意識大致分為

蒲牢,性好鳴,常裝飾為鑄鐘上的鈕鼻;

贔屓 ,性好負重,形似龜,常裝飾為馱碑之石趺;

螭吻,性好吞,常裝飾為殿脊獸頭;

狴犴,好訟,常裝飾為獄門舖首;

睚眥,性好殺,常裝飾於刀劍;

金猊,性好煙,常裝飾為香爐腿獸頭;

椒圖,性好閉,常裝飾為門上銜環獸頭;

囚牛,好音樂,常裝飾為胡琴上端獸頭;

嘲風,性好險,常裝飾為殿閣角上的走獸;

狻猊,性好坐,常裝飾於佛座;負屓,性好文,常裝飾於石碑兩旁;

螯魚,好吞火,常裝飾為蹲於屋脊的獸;

金吾,性通靈不睡,常裝飾於鎖上。

此外,尚有虭蛥,性同嘲風;蟋蜴,性同睚眥;憲章,性同狴犴等。

這些龍族的附屬形象具有較強的民間藝術色彩。

型態大致分為

由於龍紋流行時間很長,種類非常多,按照龍的形態可以大致分為:夔龍紋、顧龍紋、蟠龍紋、交龍紋等等。

夔龍紋

夔龍紋指的是一種作爬行狀的龍形側面圖像,有一足、兩足或者無足,通常對稱式出現。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作為主要紋飾,飾於器物口沿下方,或者作為次要紋飾,飾於圈足上。它的特點,簡而言之就是:永遠不給你看正臉!

傳說中夔龍只有一條腿,所以與上面的饕餮紋一樣,由於這一名稱已經使用了很久,古鐘鼎彝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紋飾。也稱夔紋。

顧龍紋

顧龍是指作回首狀的龍,除了頭的方向不一樣,基本形狀與夔龍紋大體相似。它盛行於西周中期,通常幾條龍兩兩相背,中軸對稱以紋飾帶形式飾於器物的口沿和頸部。


蟠龍紋

蟠龍紋也稱「卷龍紋」,就是將龍的身軀以龍首為中心盤捲成圓形,一般裝飾在銅盤的中心,流行於商末周初。有時龍首還會做成立體狀,更具藝術感。

交龍紋

顧名思義,就是龍身體相互交纏的圖像,有兩龍相交,也有多龍相交,相互組合,千變萬化。無論是「S」形、「N」形、麻花形,還是一團亂麻形......身長體軟的龍龍們都能輕易地做到。

其中有一種由兩條或兩條以上小龍相交,組成紋飾單元,密布於器物表面的交龍紋飾又稱為「蟠螭紋」,流行於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與蟠螭紋同時期流行的還有一種蟠虺紋,同樣交錯扭曲的圖案乍看與蟠螭紋十分相似。不過「虺」是古書說的一種毒蛇,與小龍「螭」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