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繡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繡花 100種中國符號-10

繡花,也稱刺繡,又名「針繡」。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中的奇葩,至少有三四千年歷史。[1]

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隨著蠶絲的使用,絲織品的產生與發展,刺繡工藝也逐漸興起,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

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2]

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

行走針尖的藝術國粹

《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說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種花紋,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花紋,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花紋,稱十章。至少有兩種刺繡的(指黼黻)。

據《辭海》 ,「黼」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繡半黑半白的花紋;「黻」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繡半青半黑的花紋。至於「文章」兩個字,在古漢語中,用青、紅兩色線繡稱之「文」,用紅、白兩色線繡稱之為「章」。

穿針引線,每一步驟都被刺繡者演繹出了獨有的風情。針線來回之間,美麗的圖案漸漸成型,不只花香、鳥鳴、蟲唱,每一種花型、樣子都在時間的流淌中有了生命力,夾帶著傳統、人文、精神。

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號稱「四大名繡」。[3]

「四大名繡」

除四大名繡外尚有隴繡、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和苗繡等,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4][5]

蘇繡

以「精細、雅潔」著稱,它圖案秀麗、色澤文靜,繡工細緻而傳神。

蘇州地處江南,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繡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宋代以後,隨著江南經濟的繁榮,繪畫與刺繡互相影響,促使刺繡技藝競相媲美。

據記載,當時蘇州有一條"繡線巷",集中了不少志門為刺繡製作花線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種色澤的花線,加上每色區分各種深淺層次,合計達700種之多,萬紫千紅各色俱全了。[6]

明清之際,在上海"顧繡"的推動下,使蘇繡的風格與技法日臻完美,具有用色和諧文靜,不露生硬跳動痕跡,行針平勻熨貼,毫無參差之處。[7]

乾隆時《上海縣志》載:"蘇繡之巧,寫生如畫,他處所無,小民亦習糊口,略與紡織等。其法劈絲為之,針細如毫髮"。那時蘇州、上海等地凡經銷刺繡品的商店都叫顧繡莊,蘇州有"繡市"之稱,

咸豐、同治(公元1851-1892年)以後,隨著宮廷和貴族官僚刺繡服飾的需要,市場大量收購定製顧繡,市面仿作日益增多,到光緒前後,坊間不論何地所產繡品,一律以顧繡相稱。

粵繡

又稱廣繡,包括潮州繡。以寫生花鳥為主,自然工整、繁而不亂,色彩奪目而格外精美。[8]

色彩富麗,光彩奪目,針步均勻多變,紋理分明,多使用濃郁的七彩原色及光影變化,具有西方繪畫韻味。它大件為尺高屏風,小如荷包套,多作寫生花鳥,按照民間風俗習慣而富於裝飾味,長以鳳凰、松鶴、牡丹、猿、鹿、雞、鵝、孔雀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頗具特色。

粵繡相傳有一千餘年的悠久歷史,明清以後更加盛行。粵繡亦稱"廣繡",泛指廣東近二三世紀的繡品。《存繡堂絲繡錄》及《篡組英華》等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繡,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

根據現存粵繡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故宮博物院陳列有乾隆嘉慶時期粵繡掛屏、團扇、背心之類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繡紅日灰去右方繡藤蘿老樹,中間摻雜錦雞、八哥、鸚鵡等,或立或飛神態各異,樹下白羊3隻,取材佈局頗有西洋油畫風味。粵繡用色濃艷過於蘇繡,且多注重光影變化。

湘繡

常以中國畫為藍本,風格豪放、生動,又十分逼真。[9]

傳統湘繡多以國畫為題材,現代湘繡取材較廣,如人物或肖像畫,因此成品與多稱沿用取自題材的稱謂,如屏風、掛屏、鳥獸圖、駿馬圖、山水畫,根據用途分,有裝飾品和日用品,如床上用品、服飾等等。

湘繡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圖案以畫稿為藍本,形象生動、逼真,質感強烈。手法上通過針法與絲絨線交錯使用,來表現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針法有70多種,一個繡品都是通過不少於七八種以上針法配以粗細、濃淡的各色的絲絨線繡制而成,如旋紋針、迴旋針、花游針、齊毛針和摻針等針法,湘繡的如人物和肖像畫、鳥獸的神態惟妙惟肖。

新中國建國後,湘繡名老藝人余振輝(1913-1984)發明和完善了毛針法,使湘繡表現的獅、虎栩栩如生,成為中國四大名繡中獨有的著名針法。

湘繡針法的分類

【單面繡】 : 故明思義就是只呈現一張繡面,繡娘用精湛的針法,令人眼花繚亂的二百多種顏色的絲線,再輔以稿工的漚血力作才繡出完美的繡片。繡片經過平燙後,讓絲線的光澤和色彩融合到一起,工匠用畫框裝裱起來,正面是用玻璃鑲好,背面用防潮的且堅固的紙闆卡好,放個二三十年不成問題。

【雙面繡】 : 它正反兩面都是相同的繡面,上面絕對找不出半點瑕疵,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線頭,這是四大名繡中絕無僅有的高超繡法,雙面繡不但繡工精湛,而且有些框架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件木雕精品,它採用原木雕刻再上朱漆。充分展現湘繡的高雅與別緻的韻味。

蜀繡

[ 原圖連結] 禮好名秀網」

亦叫"川繡",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形象生動、色彩也艷,而且變化豐富、極有立體感。[10]

早在西漢時已有記載,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針法所達百餘種,常見的有滾針、摻針、鋪針、暈針、蓋針、戳針、沙針等等,針腳整齊、摻色輕柔、虛實合度、變化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蜀繡盛唐時期已有記載。清初藝人們又吸取了顧繡的長處(清朝末年成者尚有幾家打著顧繡鋪名的作坊),以及長針刺繡而後扎針的民間繡法。蜀繡用成都地區練染的各色散線(較粗鬆的絲線)或絲線(較細緊的絲線)繡製於本地所造綢緞上。

由於選料、製作認真,成品工堅、料實、價廉,長期以來行銷於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頗受歡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帳幔、鞋帽等實用服飾品。

蜀繡早在晉代就被稱為"蜀中之寶",而聞名於世,一千多年來,逐步形成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等特點。傳統針法繡技近100種,常用的有30多種,如暈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繩索合,陰陽遠近表現無遺。

這些傳統技藝既長於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於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像也逼真傳神。解放以來針法繡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髮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