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

詩人辛棄疾(畫像) 原圖鏈接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是南宋辛棄疾的作品之一。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彙、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1]。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

目錄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2]。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後世紀念

稼軒中學

歷城二中位於歷城區遙牆鎮,為了學習紀念史上這位有名的大詩人,歷城二中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稼軒中學。

故居和墓葬

在濟南小清河畔,有一個鄉鎮,名叫遙牆鎮,那就是名聞遐邇的宋代傑出詞人辛棄疾的故鄉。他就是在那裡起身,拉起隊伍抗金的。辛棄疾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他不同於一般的封建社會文人,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詞人[3],而且還是一個優秀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辛棄疾死後葬於江西上饒的鉛山縣永平鎮。辛棄疾墓在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坐北朝南。立於紹定年間(1228—1233),其側驛路旁有稼軒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毀墓殘。清代辛棄疾後裔於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駁陸離,字跡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間是「顯故考率公稼軒府君之墓」。 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孫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東山辜染安北囗立」,據考,此為辛棄疾之仲子辛櫃之後裔所立。建國後,1959年辛棄疾墓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1971年和1981年又先後兩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層,頂堆黃土,兩連圍以墳櫃。墓高2.5米,直徑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並書之輓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4]

視頻

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 相關視頻

電影:南宋辛棄疾,為報大帥之仇,50騎突襲5萬敵軍大營擒殺叛徒
南宋:在辛棄疾的豪放詞里,有非常婉轉,幽微的一種情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