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簪花屢墮,戲作
《臨江仙 簪花屢墮,戲作》 |
作品名稱: 《臨江仙 簪花屢墮,戲作》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
《臨江仙 簪花屢墮,戲作》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衝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着,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2]
目錄
詩詞正文
“ | <鼓子花開春爛漫,
荒園無限思量。 今朝拄杖過西鄉。 急呼桃葉渡, 為看牡丹忙。 不管昨宵風雨橫, 依然紅紫成行。 白頭陪奉少年場。 一枝簪不住, 推道帽檐長。 > |
” |
— <《臨江仙 簪花屢墮,戲作》>,<詩詞網> |
賞析注釋
詩寫獨飲小亭時思緒之流動變化,由「興悠」而「清愁」。妙在結二句以青山圍合緊逼為喻,形容「清愁」之深廣和沉重,四方襲來,令人無法抵禦。再者,泛言「清愁」,不特指內涵,既留人想象空間,也可廣泛引起共鳴。
簡介
辛棄疾[3]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4]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5]
視頻
參考資料
- ↑ 《臨江仙 簪花屢墮,戲作》 詩詞名句網
- ↑ 辛棄疾和蘇軾並稱蘇辛,可不要忘了南宋的這個詞人,還有這首宋詞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3-09 10:03
- ↑ 辛棄疾簡介 古詩文網
- ↑ 辛棄疾文武雙全,才華蓋世,為何成了大宋朝最鬱悶的人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8-15
- ↑ 「辛棄疾」詩詞全集(816)首)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