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為佛教殉教的第一人

為佛教殉教的第一人
圖片來自六圖網

為佛教殉教的第一人,諸比丘!目犍連殉教的時分,並不是他不知道防止,他有大神通力,他能夠捍衛自個不死,但這不是終究的方法,修行人不行違反因果規律,目犍連在因中補魚,殺生的業要了斷。並且,目犍連早就發願要把他的生命獻給真理,如今滿了他的希望,他很歡欣入滅,我的弟子都能有目犍連獻身殉教的精力,佛法就愈加發揚廣闊,諸比丘!你們應當效法目犍連尊者

目錄

原文

目犍連依仗着他上天入地的神通,協助佛法的宣傳,其功甚偉。但佛陀早就說過,神通不是終究的法門,長眉羅漢,本是優填王的大臣,名叫賓頭羅波羅墮,跟從佛陀出家後,得到神通,曾在白衣前誇耀,佛陀很不謙讓的呵責過他一次,並且指令他和僧團隔開,獨自到西瞿耶尼州去教化。唯有目犍連的神通,佛陀非但沒有呵斥,並且常常加以讚揚。    佛陀不是偏疼,佛陀知道一個現實,以目犍連的神通助其宣化固好,但目犍連運用神通的成果,不能勝過業報,自個所做作的業力要了,就是有神通,也不會不死。佛陀就想以這個現實能夠教誡後人。    目犍連年紀儘管逐漸的接近老的邊際,但像行雲流水的布教日子,他是越來越有精力。他不知道正由於他對佛陀的教法熱心宣傳,才更遭到妒忌。外道關於佛陀沒有方法,但他們等候機會要暗算目犍連。    目犍連荷擔弘法利生的責任,有一次在宣傳真理的途中,通過伊私闍梨山下,被其時的裸形外道看到,他們就從山上推下亂石想要擊殺目犍連,亂石像雨點通常的落下,目犍連無常的肉身被打成肉醬,但裸形外道兩三天內不敢走近目犍連亡身的地方,他們懼怕着他的神通力。但是目犍連為了傳達佛法的菩提種子,遭受外道的虐待,為了給後世做個為法獻身的典範,他的肉身真的與世長辭了。目犍連的鮮血不是白流的,為了弘法利生,多少先賢聖哲,在佛陀的慈光照射下,踏着目犍連尊者的腳印,獻出了生命,獻出了全部,真理之光,能不滅於人間,這是要支付很大的價值!    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暗害的音訊傳到阿闍世王耳中,盛怒十分,命令拘捕兇手,數千的裸形外道,在阿闍世王的激怒之下,都被投進火坑!    外道被阿闍世王的處死,消除不了比丘們對目犍連殉教的悲痛,咱們長吁短嘆,他們都感到人間上的事太不公正,以目犍連那麼大的神通威力,為何不能避免外道的突擊!    比丘們心有不甘,咱們集合起來請問佛陀,他們問道:「佛陀!目犍連尊者和舍利弗尊者,同是佛陀上座的弟子,他是一位那麼了不得的人,佛陀到天宮為母說法,他曾受咱們懇求,到天宮去探望佛陀;他的媽媽因誣衊三寶墮入地獄受苦,他曾到地獄救母。他是這麼一位轟轟烈烈有大神通的尊者,為何不用神通和外道對立呢?最少,他為何不逃避外道的暗算呢?」    佛陀是體證到世界的真理,人間上所要發作的全部,佛陀大智覺海中早有所知,佛陀沒有像諸比丘那麼激動,佛陀很安詳的告訴咱們道:「目犍連是我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弟子,他不是不能同外道對立,而是由於有一次琉璃王侵犯迦毘羅衛國時,他用神通救不了城中的公民,他知道神通敵不過業力,肉體是無常的,業報是要了斷的,目犍連過去生中,以捕魚為業,不知有多少生命為他委屈而死。你們不要傷心,目犍連儘管謝世了,但真理是不會滅的!」    「不過,佛陀!」放不下的比丘們說:「咱們終覺得目犍連尊者被害的遭受太悽慘了!」    「諸比丘!你們不要這麼想,生死的疑問,在醒悟者之前是不成疑問的。有生就有死,死是不用慌張懼怕的,要緊的是關於死時有無把握。只要目犍連尊者,亡身的時分並不迷,而進入涅槃才真實可貴,唯有目犍連尊者為了宣傳佛陀的教法而獻身,這才是無限之美!」    諸比丘中,依然還有些放不下的人,他們嘆氣搖頭,無限傷感的對佛陀說道:    「佛陀!咱們也知道應當要有為教獻身的精力,但目犍連尊者如今就獻身了,真實嫌早了些,有很多弘化的工作,都需要他來領導着去做。佛陀!他的這次遭受,您怎樣不早些告訴他,讓他有個防止?」    「諸比丘!目犍連殉教的時分,並不是他不知道防止,他有大神通力,他能夠捍衛自個不死,但這不是終究的方法,修行人不行違反因果規律,目犍連在因中補魚,殺生的業要了斷。並且,目犍連早就發願要把他的生命獻給真理,如今滿了他的希望,他很歡欣入滅,我的弟子都能有目犍連獻身殉教的精力,佛法就愈加發揚廣闊,諸比丘!你們應當效法目犍連尊者!」    佛陀開示的法語,比丘和比丘尼們聽了十分感動,一個目犍連的色身死亡,將有很多的目犍連為了宣傳佛陀的真理,為了聖教的流傳,自願而歡欣的踏着殉教者的腳印向前跨進![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