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頭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頭湯

 

 

 

求真百科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烏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具有溫經散寒,除濕宣痹之功效。主治寒濕痹阻關節證。骨節冷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潤,脈沉弦或沉緊。或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因傷於寒濕者。

歌訣

歷節疼來不屈伸,或加腳氣痛維均,芍藥麻草皆三兩,五粒烏頭煮蜜勻。

組成

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炙)各三兩,川烏(㕮咀,以蜜二升,即出烏頭)五枚。

用法用量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功用

溫經散寒,除濕宣痹。

主治

寒濕痹阻關節證。骨節冷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潤,脈沉弦或沉緊。或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因傷於寒濕者。

方義

本方證乃因寒濕之邪痹阻關節所致。寒濕之邪痹阻關節,氣血運行阻滯,故關節疼痛劇烈,屈伸活動不利。治當溫經散寒,除濕宜痹。方中烏頭味辛苦,性熱,有毒,其力猛氣銳,內達外散,能升能降,通經絡,利關節,其溫經散寒,除濕止痛,凡凝寒痼冷皆能開之通之;麻黃辛微苦而溫,入肺、膀胱經,其性輕揚上達,善開肺郁、散風寒、疏腠理、透毛竅,其宜散透表,以祛寒濕。二者配伍,同氣相求,藥力專宏,外能宜表通陽達邪,內可透發凝結之寒邪,外攘內安,痹痛自無。芍藥宜痹行血,並配甘草以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衛,助麻黃、烏頭溫經止痛,亦制麻黃過散之性;白蜜甘緩,以解烏頭之毒。諸藥相伍,使寒濕去而陽氣宣通,關節疼痛解除而屈伸自如。

臨床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寒濕痹阻關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關節疼痛劇烈,痛不可觸,關節不可屈伸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三叉神經痛、腰椎骨質增生證等屬寒濕痹阻者。

加減化裁

病在上肢者加桑枝、秦艽;病在下肢者,加桑寄生、牛膝;若寒甚痛劇者加草烏、桂枝;病久夾有瘀血者,加乳香、沒藥、元胡、紅花、全蠍、蜈蚣、烏梢蛇;兼氣血兩虧者,加人參、當歸;寒阻痰凝,兼有麻木者,酌加半夏、桂枝、南星、防風;病久肝腎兩虛,關節畸形,酌加當歸、牛膝、枸杞子、熟地等。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方中烏頭為峻猛有毒之品,故烏頭炮用,且煎藥時間宜長,或於蟑蜜同煎,以減其毒性。若唇舌肢體麻木,甚至昏眩吐瀉,應加注意,如脈搏、呼吸、神志等方面無大的變化,則為「暝眩」反應,是有效之徵;如服後見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脈搏有間歇等現象,甚則神志昏迷,則為中毒反應,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

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心典》: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衛瓘監鍾、鄧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於亂,乃制方之要妙也。

2、《成方切用》:歷節病即行痹之屬也。乃濕從下受,挾風流注,故或足腫而必發熱,且更不可屈伸而疼痛,故以甘、芍和陰,麻黃、黃芪通肌肉之陽氣,而借川烏之迅發,以行其痹着。

3、《退思集類方歌注》:方中餘四味用水煮,烏頭用蜜煎,蜜煎則烏頭之性出,而烏頭之氣不散,正取其氣味俱全,而雄入之勢更壯,非徒以蜜能解烏頭之毒之謂也,故以烏頭名方。細剖其義,芪、芍、甘草牽制麻黃之表散,白蜜牽制烏頭以溫經,無非欲使寒濕之邪,從關節徐徐而解耳。[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