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
鄉土詩人的低吟淺唱
一個高高大大像弓似的身形,卻馱起了用詩歌淨化靈魂的使命;一張飽經滄桑的臉,卻印證着風風雨雨七十年的農民歷史;腦瓜頂上稀疏的頭髮蓬亂,卻象徵着老秋收割歸倉後的大地慷慨付出的精神;下巴頦和兩腮的白胡茬子總也刮不乾淨,卻驗證了他的心思全部用在了琢磨詩句上;腫眼泡裡帶血絲的眼睛,卻閃爍着睿智的光;一雙擼鋤槓的老手青筋暴出,卻拿着寫詩的筆六十餘年沒有放下——這就是我印象中家鄉的鄉土詩人劉恩桂。
劉恩桂在洪河鄉平山村土生土長,貨真價實的老農民,當過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仍然是農民本色。他喜歡古代詩人李清照的詩,更喜歡杜甫的詩。當代詩人張志民、王書懷、劉暢園、陸偉然的詩,也是百讀不厭的。
初中時代,受語文老師李盛岐的啟蒙,他喜愛寫詩。第一首詩《在公社田野上》,發表於1962年4月20日《肇東報》上,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初中畢業響應黨的號召,回鄉務農,做新中國第一代有文化的農民。白天干農活,他跟社員們在干農活中嬉笑怒罵表達各自的心境,晚上他把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寫進詩行。他發現,寫詩居然能夠釋放煩惱和壓力,於是乎,他把詩當成了知心朋友,把歡樂、愉悅、苦惱、憤懣、委屈都當這個知心朋友述說。述說快樂的事,是與這個知心朋友分享;述說惱人的事,是跟這個知心朋友倒苦水。每當述說完了,便會感到身心輕鬆愉快。由此,他跟這個知心朋友便形影不離了。
1968年,他出任大隊革委會主任,三年後入黨,不久出任大隊書記。組織社員政治學習,春種,夏鋤,秋收,冬儲,積肥、送公糧、派工、徵兵、計劃生育、民兵訓練、接待公社幹部下來檢查工作等等,林林總總。每天睜開眼睛,就有干不完的工作等着他。最讓他傷腦筋的是處理鄰里、族親、家庭內部的糾紛,儘管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可沒完沒了,不動點真格的,不拿出點「壓力派」,不拉下臉子,不動粗,不開罵,那是鎮不住村裡的「刺頭」、「屯大爺」的。上級派下各項任務,當書記的不爭爭講講就會讓社員吃虧,爭講過分了,上級領導對你有看法,這分寸本應得拿捏得要恰到好處,可這老兄他性情耿直、率真,不會彎彎繞那套,直來直去,敢於抗上。衝撞上級領導,得罪鄉鄰,那是家常便飯。因而,帶來的煩惱也就多起來。當然,也有歡樂相伴隨。這些都成了他寫詩的素材。寫詩不光給自己看,還要擁有讀者。於是,把詩投到報刊上,常常是石沉大海,偶然在報刊發表,都能樂個半拉月,看着方方正正的鉛字,聞着墨香,那才叫人生之樂。
村里識字的年輕人不少,像他這樣寫詩的人沒有。幹了一天的農活,累得臭死,拽着貓尾巴上炕,哪有閒心寫那玩意兒啊!周圍的夥伴沒有一個贊同的,有空閒打撲克、搓麻將、扯閒篇兒,甚至跟老娘們打情罵俏,整幾句騷嗑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都比爬格子強百套。村里找不到知音,就到外面以詩會友。縣文化館經常召集業餘作者開會,他結識了家鄉鄉土詩人孫金玲、王貴章、宮少夫、江山。從此,詩友相聚,談天說地,交流創作心得,讓他大開眼界。這老兄說話辦事侃快,交朋好友講義氣。因此,在詩友圈裡威信很高。後來,又接觸了本省著名詩人劉暢園、陸偉然,以及從家鄉走出去的詩人、詩評家丁國成。丁先生是位熱心人,多次贈書,來信指導。他還結交了文友王長良。九十年代出版詩集《鄉土人生》,由王長良作序。於是,他成了家鄉出名的地地道道的農民詩人。
他曾牽頭組織過詩歌社團「七星壇」「松北魂」等。進入新千年之後,有了手機微信,他和江山、宮少夫等又創辦北大荒詩社、《北大荒文學報》,還建立北大荒文學社群。年過七旬的他,與時俱進,在群里跟文友交流,還在一些詩歌平台上發表詩歌。幾十年來,他創作詩歌、散文、故事等近千(篇)首,散見於《詩刊》《詩國》《肇東報》《黑龍江日報》《黑龍江農村報》《鴨綠江》《北方文學》《北極光》《校園文學》等。有詩作選入《北大荒詩選》《北大荒詩文選》《肇東民間文學集成》等書籍。曾榮獲肇東市「五個一」工程獎、「迎接十九大 促進新發展」詩歌徵文二等獎。現為肇東市民間文學協會副主席、肇東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大荒文學社副社長、《北大荒文學報》常務副總編、黑龍江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如今,老伴患了腦梗,不能幹家務,他把家務全包了,還照顧老伴拉撒睡。地里的活兒子幫干,他大部分時間用來寫詩。半個世紀的寫詩生涯,形成了他的詩歌特色。
接地氣,保持農民本色。他的詩,植根於黑土地,草木、花卉、鳥雀、馬嘶、牛吼、雞鳴、犬吠、一片雪、一滴水、一朵雲、一線光,老磨石、老醬缸、老頂針兒、老土炕等等,都進入了他的詩里。至於農民的苦樂、鄉愁、鄉情,更是他詩歌表達的內容。八十年代,他筆下的《村支書》,沒有豪言壯語,從細微處展現一個村的當家人心繫百家的精神風貌:
銀亮的雨絲截短了視線
房檐流下雨水
加了幾分鹼
仿佛一挑棉花灌包
沉了一副扁擔
還有幾家地沒種完
他閉上眼睛 半天
半天才透過一口氣
兩手伸出窗外 緊攥
他要扯斷雨絲
拉回晴天
前三句,看似寫景,實則寫村支書的心境,「幾分鹼」用得妙,寫出了主人公心裡焦急的滋味。「棉花灌包」「沉了一副扁擔」,這句比喻十分精當,全村的當家人挑着一副沉重的擔子。「閉上眼睛」,而後用了兩個「半天」,「才透過一口氣」。其細節捕捉的極其生動,把村支書的思考寫得活靈活現。然後,「伸」「攥」「扯」「拉」,一連用了四個動詞,用「晴天」,升華了主題。沒有親身體驗,寫不出如此精彩的詩。
善思考,換來入微感覺。他對農村生活觀察,可以說由表及里。關鍵是對司空見慣的事物要有獨特的認知,這就要藉助獨特的思考,才能換來對事物的入微感覺。他最可貴的是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思考已經進入了獨特、深邃的層面。比如新寫的《麻雀》:
「三九」了
積雪
北風
冷
麻雀
在
掃帚掃出的
黑地上 刨食 這群頑強的小生命 一口口 把我的記憶 啄痛
歷史的冤案 曾背上 「四害」之名 一陣風 上面規定 每個小學生 捕殺十隻 剁下爪子 交給學校 作為憑證
夾子打
篩子扣
下死手
沾血腥
懺悔啊
聽了 不該聽的
令
捧一捧 小米
撒了過去
放心吃吧
不是陷阱
做了件
暖了冬天的
小事情
感受到
嘰嘰喳喳
言謝聲
這首《麻雀》,若不是經過深入思考,是寫不出來的。麻雀曾作為「四害」之一,全民共圍剿。由今天的麻雀在雪地掃出的空地上啄食,「一口口」把詩人的「記憶」「啄痛」。這「啄痛」二字用的何其妙哉!接着,回顧那段麻雀被打成冤案的歷史。詩人懺悔之後,「捧一捧小米」撒在空地上,讓麻雀啄食,還叮囑「放心吃吧」,這「不是陷阱」。多麼可愛的老頑童形象啊!「做了件/暖了冬天的/小事情/」之後,麻雀的「嘰嘰喳喳」,詩人「感受到」這是「言謝聲」。這是多麼和諧的一幅「天人合一」的畫圖啊!詩人的大愛之心昭然若揭。
總推敲,不斷淬火鍊句。他寫詩,好琢磨,幾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推敲詩句上,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常常為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耗盡心血,吃飯、走路,甚至躺在炕上都在琢磨,非整出「彩兒」來不可。他把「月牙」比作「一把剛開刃的新鐮」,「一朵朵收割雲」,這「收割」用得甚妙;把「東虹」比喻成「把夕陽的鬍子彎出七彩」;把北斗比喻成「一把勺子」可能不新鮮,但緊接着「中國人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飯碗」,這恐怕是「獨出心裁」吧?把「洗衣機」能「滌塵去污」,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但「卻洗不潔弄髒的名片」,這個含義只有他能琢磨出來;把「鋤頭」比喻成一個「夠長的問號」,這是大半輩子擼鋤槓的他才能想得出來。他的《雪路遛彎》,原本是「遛彎族」「活動活動」「老身子骨」常見的一道風景,他卻淬鍊出「也會把/積雪的路/踩熱乎」這樣不同凡響的句子來。「咔咔作響的/腳印/好聽悅耳/像一串串/鬧春的音符」。由「雪路遛彎」聯想到「鬧春的音符」,這是神來之筆。
老詩人劉恩桂的詩,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土色土香,簡潔凝練。句式以短為主,通俗、鮮活;意象豐腴,富有生活哲理。他新寫的《北窗》達到了精美無瑕的地步:
早晨 習慣了
撩去北窗的
幔簾
瀏覽晶瑩的冰花
我的 禪趣的
後花園
冰的草
冰的樹
冰的葉蔓
晶瑩的冰雀
活靈活現
具象的圖案
筆劃間
含禪
悟 風的走向
水的軌跡
近似透明的
素描 冬
蘊含深遠
北窗 一天
只翻一頁的
經卷
有緣人 都懂
接受一點點兒
寒
《北窗》對霜花的描寫,可謂精到絕倫,倘若僅僅停留在勾勒美麗的畫面上,還不能稱其為好詩,可貴的是結尾處,「有緣人 都懂/ 接受一點點寒」,一個「寒」字,升華了主題,如果在生活中不能接受這「一點點寒」,就不能欣賞到美妙的霜花,這是淺層之意;深層意味着人生都會遇到「寒」的處境,只要勇敢面對,就會走進「禪趣的後花園」。 如今,七十五歲的農民詩人劉恩桂雖然面相上顯得老邁,但他心裡尚且年輕,其奧秘就在於半個多世紀詩的甘露始終澆灌着他那顆不老的心,他那支寫詩的筆還能寫出靈動、鮮活的詩句。讓我們祝願他寫出更加出色的詩篇,引領我們不忘初心,陶冶情操,滋養心靈,淨化靈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