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飯島柳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飯島柳鶯
圖片來自百問中文網

飯島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ijimae)屬名 Phylloscopus 來自希臘文,phullon 是「葉子」的意思,skopos 是「觀察者」的意思意指本屬鳥種多在葉叢間搜尋食物。種名 ijimae 來自日文,漢字為「飯島」,為紀念日本鳥類學家暨第一屆日本鳥會會長「飯島魁」而來。

該種在最初被 Stejneger 命名時被當成了P. coronatus (冠羽柳鶯 Easter Crowned Warbler) 的非典型標本,而在被確認為獨立種後仍有不少混淆,Ticehurst 把本種當作P. occipitalis (冕紋柳鶯 Western Crowned Warbler) 的亞種, Williamson 則認為是 P. tenellipes (淡腳柳鶯Pale-legged Warbler) 分布在小島上的亞種;被認定為獨立種,主要為羽色、鳴聲及繁殖習性的諸多不同。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外形特徵

野外辨識:艾吉柳鶯具有顯著粗壯的長喙,上喙深色,下喙橘黃色。頭部至後頸橄欖綠色但灰色味甚濃背部則偏綠色,與頭頂顏色有對比眼圈僅在下半圈黃色,上半圈斷開。眉紋皮黃色細長延伸到眼後有「上翹」的感覺且稍顯模糊。飛羽折合後可看到羽緣的橄欖綠色,有很淺的翅斑,而中覆羽略帶棕色,尾羽綠色,外側尾羽純白。下體及脅部素淨帶灰色味,尾下覆羽有亮黃色。腿淺色。

形態特徵:雌雄鳥同型。體背為橄欖綠色,冠至枕部帶灰色調,腰與尾上覆羽較鮮綠。尾羽暗褐色,除中央一對外,外瓣羽緣亮黃綠色,最外側三對尾羽內瓣具白色羽緣。眉斑明顯,細長延至後頭,淡黃白色,前段偏黃後段較白,眼先及過眼線深橄欖褐色,顯出白色眼圈。頰及耳羽灰白色,雜有橄欖褐色細斑。飛羽及覆羽綠褐色,大覆羽具黃白色羽端形成不明顯的翼帶,翼下覆羽及腋羽黃白色。喉至腹部白色,胸側及脇帶灰色調。尾下覆羽偏黃,有些個體明顯,有些則否。上喙暗角褐色,切緣橘黃色,下喙橘黃色,尖端亦同色,與極北柳鶯不同。跗蹠及趾橘黃色。

相似種辨別:與極北柳鶯(Phylloscopus borealis)的區別在於下嘴淺色,無暗色斑,頭頂灰色。與冕柳鶯(Phylloscopuscoronatus)的區別在於無頂冠紋,且整體顏色偏灰。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及丘陵林木茂盛的環境。

生活習性

在低至高層的茂密樹叢內活潑的跳動、覓食,少安靜停棲。

食性:以昆蟲為主食,亦常採食小型漿果。

鳴聲為清脆連續的 「swee-swee-swee-swee」,節奏會讓人聯想起極北柳鶯,但後者為「dzik」.鳴叫為單聲或連續的金屬聲「twee」及輕柔的「phi-phi」。[1]

分布範圍

原生種分布:日本、菲律賓、台灣。 繁殖地於遠離日本本土的伊豆七島(Izu)及琉球群島北邊的十島列島(Tokara)。

生物分類

艾吉柳鶯1892年被挪威鳥類學家Leonhard Hess Stejneger(1851~1943)在日本伊豆群島的色丹島(Miyake-jima)採得模式標本。從鳴聲上看比較接近於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冕柳鶯(P. occipitalis)。曾被置于冕柳鶯(P. coronatus)之下(del Hoyoet al.,2006)。但繁殖生態學、鳴聲及DNA證據都指示其為一獨立物種(Thomas,2004; Saitoet al.,2005;del Hoyoet al.,2006)。

命名

關於Phylloscopus ijimae的中文名稱,《世界鳥類分布與分類名錄》稱其為「艾氏柳鶯」(鄭光美,2002)。但是艾吉柳鶯的種加詞「ijimae」表明了為其模式產地,並不是發現者的姓氏,如加「某某氏」不妥。另一名稱「艾吉」實為「Ijima」的音譯,讓人無法從字面理解含義。「ijimae」的正確中文譯名為」飯島」。故中文名如果用」飯島柳鶯」,筆者認為這樣處理使學名、英文名稱、中文名稱三者保持一致,當為比較規範的名稱。即將出版的《台灣鳥類名錄》和《台灣鳥類志》正式收錄Phylloscopus ijimae,中文名即擬為「飯島柳鶯」(丁宗蘇致劉陽個人通信)。由於其英文名除了「Ijima’s Leaf Warbler」之外,亦有「Izu Leaf Warble」,如果採用「伊豆柳鶯」的中文譯名也會讓人感覺親切(註:日本作家川瑞康成的小說《伊豆的舞女》)。此外,依據其與冕柳鶯親緣關係很近,且繁殖地位於日本國島嶼,稱其為「日本冕柳鶯」也是一個選擇。

種群現狀

艾吉柳鶯全世界估計為數千隻,其越冬區一直未能確定(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6)。一般推測是在菲律賓及台灣,但是野外記錄極少(del Hoyoet al.,2006)。1947年12月15日,菲律賓的呂宋島上採集到三雄三雌,其中五隻標本存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近代台灣有二筆標本紀錄,分別是1924年12月在埔里有一雄一雌的標本紀錄 現存於日本山階鳥類研究所,1960年3月花蓮有標本紀錄 現存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2005年12 月30日,英國觀鳥者Fergus Crystal在台灣墾丁的高士佛山聽到一隻, 2006年3月底 Fergus Crystal在宜蘭蘇澳附近錄得三隻。2006年4月9日及9月23-25日,在台北縣野柳均有過境記錄並有明確影像記錄(丁宗蘇與劉陽個人通信)。在熟練掌握了野外辨識知識後,相信台灣會有更多的記錄湧現。

由於繁殖地和越冬地的喪失,艾吉柳鶯被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並且位列《遷徙物種公約(CMS)》附錄II中(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6)。在春秋遷徙期間,有機會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浙江地區有機會錄得。艾吉柳鶯覓食時常單獨或呈小群活動與樹冠層,亦與其他柳鶯混群在鳥浪中。觀鳥者需要仔細檢視形態和辨別鳴聲。此外,通過覆核各地標本室中在這些地區採得的冕柳鶯和極北柳鶯的標本,也可能會帶來意外的收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