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于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西周於邘叔為得姓始祖。

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八十二位。至2010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數據顯示,按人口排序,于姓在中國大陸列第二十八位。在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于姓人口有114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92%。

于姓主要分布在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區,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北方姓氏。 [1]

目錄

起源始祖

源流一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于氏。春秋戰國混亂,邘叔有後裔遷山東郯城,為山東于氏。

源流二

出自古炎帝姜姓齊國公子、文學家淳于髡的後裔淳于氏,在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改單姓于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源流三 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國之亂於平城而改姓的萬忸于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複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後隨鮮卑俗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于姓。實際上,他們是漢朝於公的後代,在三國戰亂時,隨拓跋鄰部離開中原,並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于氏。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複姓為於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遷全國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源流四

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于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誕,乃周武王次子。武王滅商後,其被封於邘,建立邘國。此後,姬誕號稱邘叔,成為于姓的始祖。

郡望

河南郡、東海郡、河內郡、京兆郡、廣陵郡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亦稱郯郡堂、海州堂。 忠肅堂、救民堂、興駟總記(大駟堂)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