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宦者傳論 歐陽修
五代史宦者傳論這篇文章詳細描述了宦官一步步把持朝政、危害政權的具體過程,從而警告後世君王不要漸積養禍。當然,作者把「亂國」的根源歸咎於宦官、女禍,這種觀點也不是全面的。
目錄
原文
歐陽修〔宋代〕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可恃也。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而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
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藉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於內,而疏忠臣碩士於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於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譯文
自古以來,宦官擾亂國家,比女人造成的禍患還要嚴重。女人,只不過是使君主沉溺於美色罷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條。
宦官所擔當的職責就是侍奉在君主身邊,容易與君主形成親密關係,他們的用心專一併且毒辣,他們能用微小的好處來迎合別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獲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親近他們。等到獲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後就用禍福來恐嚇他、挾制他。這時候雖然有忠臣賢士在朝中,但君主認為他們和自己關係疏遠,不如侍奉他起居飲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親隨那樣可靠。所以君主與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親密,而對忠臣賢士們則日益疏遠,君主便會日益變得勢單力孤。勢單力孤,則懼怕發生禍患的心理就更加嚴重。而挾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會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決定於這些人的喜怒;而禍患就潛伏在他的內廷之中。於是過去認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現在為患的根源。
當發覺禍患已深的時候,想要和平日裡疏遠的大臣們一起除掉左右的親隨,行動慢了就會使禍患日益嚴重;操之過急,又會使那些親隨挾持自己作為人質。這時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與他共商對策了。就算是能夠商議對策,也很難實際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嚴重的時候,很可能產生兩敗俱傷的後果。禍患大的可以亡國,次一點的會讓自己喪命,並且會使世上的奸雄們以此為藉口乘機而起,把宦官與其同黨盡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後才算完。過去歷史上記載的宦官之禍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
作為君主,並不是故意要在宮中養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遠忠臣賢士,這是日積月累逐步發展而成的,是形勢發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於女色,如果不幸一直執迷不悟,那麼禍患就要隨之降臨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們攆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禍患,雖然有所悔悟,但已經形成的形勢使得自己沒有辦法把他們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這樣。所以說「比女人造成的禍患還要嚴重」,就是指這些,怎能不有所戒懼呢?
創作背景
東漢末年與晚唐時期,宦官弄權,愈演愈烈,以致先後釀成亡國之禍。歐陽修有鑑於此,特在其《五代史》中為宦者立傳,闡明其害之深,以作後世當國者之戒。此文即為傳前的總評。
賞析
文章詳細描述了宦官一步步把持朝政、危害政權的具體過程,從而警告後世君王不要漸積養禍。當然,作者把「亂國」的根源歸咎於宦官、女禍,這種觀點也不是全面的。全文首尾照應,結構清晰,分析細密,說理層層遞進,體現了作者寫作的深厚功力。
宦禍的形成,從宦者的工作性質說,他接近皇帝,熟悉皇帝的生活習慣與思想志趣;從宦者本人說,不過是皇帝的家奴,又因為是閹者,無親屬羽翼,無道德、學術素養與從政經驗,本來勢孤力單,難得眾心。但一旦弄權,為確立威望,就特別專橫殘忍,排除異己,不遺餘力。文章在總括宦者的特質之後,即隨之層層鋪衍。這類人也極其機靈,見風使舵。他們先以「小善」、「小信」來固人主之心,求得君主的信賴;一遇君主信任之後,即時進讒言,用禍福之事嚇唬君主,離間重臣,以達到把持君主之目的。這樣一來,就必然形成君主對終日侍奉左右的宦者「日益親」,對朝中的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也就「日益孤」了。出現了這種不正常的政治局面,君主對朝中重臣就難以信任,他自己的懼禍之心就「日益切」,宦者對君主的把持也就「日益牢」了。於是,國家的安危就取決於宦者的喜怒,亡國的禍患就潛伏在廷帷之間。往日君主所依靠的重臣,現在反而變成將要為患的對象。正所謂是非顛倒,黑白莫辨。等到皇帝清醒過來,發覺養禍已深,想與已被疏遠的朝臣一道清除為非亂政的宦者,但如果進行緩慢,則養禍日深,難以剷除;若操之過急,謀劃不周,那宦者就要先行一步,挾持君主作為人質,使得君主與朝臣無法共圖義舉。即使付諸實施,也必然是兩敗俱傷,甚至弄得「亡國」、「亡身」,使奸豪得以藉口乘機而起,盡誅宦者而取代國政。這就是漢唐宦者亂人之國的慘痛歷史教訓。
篇末,作者再從人主角度宕開一筆,引入深層思考。作為君王,主觀上總想使國家長治久安,至於親左右,疏賢臣,也原非其本意。但為什麼終於出現宦禍這一現象呢?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宦者處於近侍的有利條件,若人主稍不警覺,那漸集之勢就會釀成大禍。這樣一提,就更加引起後世君主的警惕了。文章的結尾,又重提女禍之害,再一次與宦者之害作對照,以強調宦者之禍「深於女禍」的論點,並與開篇相呼應。
全文就前代宦者亂國的史實,條分縷析,層層演進,從中得出宦官得以亂國的根本原因。文中又採用一賓一主的襯照手法,事顯而意明,情深而理切,足為後世當國者戒。連同傳文在內,堪稱卓犖千古之文。
簡析
這篇文章詳細描述了宦官一步步把持朝政、危害政權的具體過程,從而警告後世君王不要漸積養禍。當然,作者把「亂國」的根源歸咎於宦官、女禍,這種觀點也不是全面的。全文首尾照應,結構清晰,分析細密,說理層層遞進,體現出作者寫作的深厚功力。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