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台山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台山國家地質公園於2005年9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立,是一處集佛教聖地、避暑勝地、革命聖地和地質景觀於一身的旅遊勝地。五台山屬於太行山支脈,東與河北阜平接壤,西北鄰繁峙、代縣,南接忻(州)、定(襄)、原(平)盆地,地質公園自東北西南走向,縱長100公里,主要地質遺蹟共有120多處,其中特級遺蹟點4處,總面積為592平方公里。[1]

簡介

地質與形成

五台山國家地質公園於2005年9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立,是一處集佛教聖地、避暑勝地、革命聖地和地質景觀於一身的旅遊勝地。其地質的古老性、複雜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為古今中外地質學者所推崇,特別是前寒武紀更突出。地質年齡在25億年以上,是中國地質表中早前寒紀代表地層單位「五台群」、「滹沱群」、「石咀亞群」、「豆村亞群」、「東冶亞群」等的命名地,也是前寒武紀重大地質事件「五台運動」、「鐵堡運動」等的命名地,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第四紀冰川冰緣地貌,更因其地層齊全,岩性豐富典型,露頭連續,界限清楚,而成為研究地球早期板塊構造理念的重要窗口,在地質界被稱為「活標本」,譽為「地球早期歷史的博物館」,也是進行地質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地理位置

五台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晉東北忻州市五台縣境內的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其確切的地理位置是北緯38°40'—39°10',東徑113°00'—113°50'之間。五台山屬於太行山支脈,東與河北阜平接壤,西北鄰繁峙、代縣,南接忻(州)、定(襄)、原(平)盆地,地質公園自東北西南走向,縱長100公里,主要地質遺蹟共有120多處,其中特級遺蹟點4處,總面積為592平方公里。

五台山地質公園核心區處於晉、冀、京、蒙省市交界處,距離山西省城太原市230公里,距離忻州市150公里,通往景區內的鐵路主要有京原、同蒲、神河幹線,公路為108、208國道及大運高速,隨着阜忻高速公路即將開通,將極大方便旅客的觀光覽勝。 生物資源

據多種資料顯示,五台山植物物種共計99科,354屬,595種之多,生長於海拔較高山頂的名貴藥草及花卉,隨着五台山名聲的遠播而蜚聲世界。醫食兼用的台蘑,當茶飲泡的金蓮花,裝枕療疾的苓苓香,作為五台山獨有的山珍,長期受到入山遊歷者的青睞。此外,以蒼松翠柏和青楊為主體的樹木最終成為與寺院連在一起的重要景觀,其中不乏古樹名木。尤其是生長在高山草甸間的奇花異卉,更是顯現出一種美不勝收的秀麗景象。人們屈指可數的金露梅,五台山垂體蒲公英、馬蘭、茱苓等,共同構成了五台山層林盡染、百花爭妍的亮麗景觀。狍子、山羊、褐馬雞等為主的珍禽異獸棲息其間,這給風景優美的佛國高山公園平添了生機與活力。

生物資源

據多種資料顯示,五台山植物物種共計99科,354屬,595種之多,生長於海拔較高山頂的名貴藥草及花卉,隨着五台山名聲的遠播而蜚聲世界。醫食兼用的台蘑,當茶飲泡的金蓮花,裝枕療疾的苓苓香,作為五台山獨有的山珍,長期受到入山遊歷者的青睞。此外,以蒼松翠柏和青楊為主體的樹木最終成為與寺院連在一起的重要景觀,其中不乏古樹名木。尤其是生長在高山草甸間的奇花異卉,更是顯現出一種美不勝收的秀麗景象。人們屈指可數的金露梅,五台山垂體蒲公英、馬蘭、茱苓等,共同構成了五台山層林盡染、百花爭妍的亮麗景觀。狍子、山羊、褐馬雞等為主的珍禽異獸棲息其間,這給風景優美的佛國高山公園平添了生機與活力。

自然環境

25億年的地殼運動,見證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歷程,記錄着各個地質群落的生成與變遷。終致呈現處了整座五台山北陡南緩的壯觀雄偉氣象。葉斗峰峭拔如壁立千仞,望海峰高峻猶鐘鼎摩天,掛月峰月夜近蒼穹,翠岩峰聳峙白雲邊,錦繡峰緩臥煙霞中。

五台山境內因相對高差在2434米,山體上呈現出了隔山見盆地,遇水出奇觀的自然氣象。其間,流泉飛瀑屢觀,奇岩怪洞偶見。碩大神奇的清涼石,色彩斑斕的牛心石,苔鮮斑駁的龍翻石,巍峨蜿蜒的仰天大佛,極目遠眺的東台日出,奇特瑰麗的台山佛光,都是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地質公園呈現給人們的萬千氣象。也由於特殊的地質構成,使五台山形成了「歲積堅冰,夏仍飛雪」的特殊氣候,高峻的山地間雨量充足,空氣清新,最熱月平均溫度為9.5℃,極端最高氣溫不超過20℃,不僅是享譽中外的清涼勝境,而且是今年獲得中華十大避暑勝地之一的風景名勝區。「萬年冰」、「千年雪」是五台山的又一自然景觀。發源於北台溝與東台溝的清水河橫貫五台縣域的南北之間,全長一百餘公里的河流由高而低,一直流入滹沱河,它如一條銀色緞帶連接起了五台境內的山川風光。除了位於清水河上游東岸畔的駝梁景區外,居處於五台山地質公園以內的南梁溝自然風景區更是山光水色秀美,林木花卉爭妍,珍禽異獸棲息其間,繪就了一幅動植物盡享物態天光的生動畫卷。

科研價值

25億年,對於人類來說,可謂一個遙不可及的天文數字年頭。科學家以特有的視角瞄準這座25億年的迷宮聖跡,以嚴謹審慎的態度給予高度的關注與精心的探究。如果從1871年德國人李希霍芬首次調查五台山地質為近代研究的起始點,那麼,130餘年的漫漫征途上,同樣播灑着中外一大批科學家的辛勤與汗水,他們將五台山當作中國北方地球歷史研究的實驗室,以艱苦與智慧凝結成了400餘篇專著,對五台山這座撲朔迷離的地質迷宮進行了科學的指認。十多年來,中國科學家出現了以北京大學教授李江梅為首的又一批研究者,他們以科學家的膽識與毅力,精心考察之後,於二○○二年九月,在五台山成功舉辦了國際地質界最高水平的美國彭羅斯國際地質研討會,進一步確認了五台山是中國經典的地層分布區,以早前寒武紀地層齊全、岩性豐富典型、露頭連續、界線清楚、構造特殊和礦產豐富而成為中國少有的前寒武紀地質經典地區之一。在地質學上,五台山是「五台群」、「滹沱群」、「五台運動」、「鐵堡運動」和北台期夷平面等重大地質單位和構造事件的命名地。尤其是以本區發育變質地層而命名的「五台群」、「滹沱群」為地質學界所公認,並被載入中國地質史冊和教科書。

旅遊資源

走進五台山,破譯地質迷宮,需要一個艱難跋涉的過程,那將是一個需要穿越25億年生命演化歷史隧道的神秘旅行。 所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關於五台山地質公園構成的資料、文件、命名地、地層構造圖表,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朦朧的感覺。只有這座真實不虛的五台山,她以高大、雄峻的姿態居處於華北之巔。在這座巨大而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體上,散落構建了形制各異而又逗一律紅牆碧瓦的佛寺庵院,這使我們自然聯想到,五台山不僅是一處地貌奇特的地質公園,同時又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運動和演進了25億年之後的五台山,逐步被人類文明的慧光所籠罩,讓多重文化以艷麗的色彩所塗抹。打開一部明版的《清涼山志》,在其卷一的《總標化宇》的第二自然段敘寫道:「東震旦國清涼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夏,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雄踞雁代,盤磅數州。在四關中,周五百餘里。左領恆獄,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鄰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擁中原,為大國之屏障。山之形勢,難以盡言。」

五台山秀美奇特的山形地貌和清涼宜人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無數中外佛徒道士。有史可考的東漢永平年間佛教進入之前,就已經是道觀遍地的名山佳境了,之前名為紫府山。而且道教信士認為五台山本來就是仙人居所,紫氣東來之地,而佛教信徒則以慧眼觀得東方靈鷲峰所在為由,竭力把五台山說成是天生的釋迦佛祖傳播地,更有文殊菩薩率領一萬弟子演教的神奇故事附着其上,越發為這座名山勝跡塗抹上了一層更加濃重的文化底色。

從漢明帝劉莊邀請外域高僧到中國建廟塑像為起點,東漢永平十一年到明國初年,長達近二千年的歷史時段中,五台山境內築廟建殿,塑像彩繪。在以五座台頂為圓點的地域間不斷向四周拓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廣闊而又布局巧妙的佛教寺廟集群區。有人形象地將五台山比作一個偌大的棋盤,而把散落在坡梁溝岔間的佛寺庵院比作大小不等的棋子,看似規整而又奇妙,頗具巧奪天工、匠心獨運之魅力。

在這近兩千年的歷史時段內,五台山的佛教寺廟經咯了無數次的興衰更替,走過了魏、晉、唐、宋、元、明、清道民國初年的坎坷道路,滅佛與宏法、修葺與毀壞交替出現,直到解放初期的一九五六年統計,全山青黃寺廟仍有122處。據多種資料記載,唐代為五台山佛教最鼎盛時期,寺廟360座,僧尼多達萬餘眾。到目前為止,境內保存完好的唐以來寺廟68座,可供遊人參觀的45座,其中,以佛光寺,南禪寺為代表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座。

有形的寺廟建築中,隱含了大量無形的非物質文化成分,11個朝代的佛菩薩塑像中傳承的工藝美術;梵、日、漢、藏、蒙5種文字經典里流轉的民族文化交匯的信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一山共存;千百年不間斷的廟堂音樂與佛教舞蹈、武術形成了五台山特色;佛教宗派排斥、兼併、合流之後保留下來的宗派體系,都成為這座佛教名山中真正鮮活而靈動的精神魂魄、石碑、佛塔、牌匾、字畫、經書、法器,串系成一個龐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讓遊歷者留連忘返,深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萬千。

佛教文化的傳承,向來就離不開高僧大德的矢志奉獻。從迦葉摩騰竺法蘭到五台山傳法建寺開始,相繼出現了靈辯法師,祥雲大師、令休大師、窺基法師等一大批開山大德,直至修廟造像為己任的妙峰和尚,撰志印經一生勤奮的鎮澄法師,紫柏、蓮池、憨山以及藏傳佛教的傑出代表阿王老藏、章嘉國師等,史志上有記載的一百餘位大德高僧,都為這座名山聖境的歷史譜寫了不朽的篇章。

五台山佛教傳承的歷史中,融入了大量的皇家文化,漢明帝劉莊堅信西方有神稱為佛,請經護法,撥款建寺,開了皇帝弘法之先河,北魏孝文帝下令五頂各置一寺廟,是五台山擴大修造範圍的又一次開端,隋煬帝、武則天、宋太宗,元成宗直至英宗都是弘佛信教的帝王。尤其是大清王朝的愛新覺羅氏們,祈願佛祖護持江山永固,常攜文官大臣、親屬家眷登臨五台,焚香禮AAF,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度重茲,創下了皇帝朝台禮佛之最。豐富的皇家文化給這座佛教名山增添了無盡的光彩。此外,歷史上曾經威名遠播的宋代丞相張商英,不僅將五台山作為禮佛祈願的信仰歸宿地,而且還在弘法護寺、虔誠禮佛的同時,留下了三百餘篇吟詠五台山大自然美好景象的詩詞;明代著名改革家、皇家名相張居正,也曾在這裡弘法建寺,為五台山傳記中增添了名公護法的重要一項。

「佛門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之後,不僅為帝王崇佛、王宮大臣護法提供了理想的所在,也為文人墨客與天下學人提供了遊山玩水、抒發情懷的精神棲息地。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從京都徒步於五台山,遊歷這裡奇特的山川形勝之後,寫下了《五台山日記》,最終成了研究五台山地理地質的重要著作,文學家們還以散文名篇加以傳播與弘揚。金代大詩人元好問登臨五台山,對五台山奇美的山川河流和厚重的人文積澱大發感慨,寫得台山雜詠十六首。其中有:

顛風作力掃陰霾,白日青天四望開;

好個台山真面目,爭教坡老不曾來。

元好問鍾情于山川美麗的五台山,登頂四望,果然景象不俗,他深為蘇東坡沒有來過這裡而惋惜,字裡行間,表達了一位文人雅士對這一處名山聖地的青睞。

2000年與25億年相比,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只有這25億年的地質演化,才能奠定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佛教文化傳播與發展的自然依憑。由此看來,五台山瑰麗多姿的地質面貌是佛教賴以生存並弘揚的先天條件,而佛教寺院的建築又裝點了這座地質名區。在此,「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巧妙的體現,無怪乎智慧的人類最終將五台山描述成為「天人居所」、「凡聖同游之地」,文殊菩薩演教說法的金色世界也由此享譽十方。

東台

亦名望海峰,位於台懷鎮東 10 公里,海拔 2995 米,頂若鰲脊,在台頂建有望,海寺和佛塔,寺內供「聰明文殊菩薩」。 地質景點東台

亦名望海峰,位於台懷鎮東 10 公里,海拔 2995 米,頂若鰲脊,在台頂建有望,海寺和佛塔,寺內供「聰明文殊菩薩」。

東台位置:東台名望海峰,位於台懷以東二十里處,海拔2995米。

東台史實:隋文帝時台頂始建寺院。元代重建時名位望海寺,明代嘉靖年間重修,內供聰明文殊。

觀景日出:山頂建有望海樓,登樓可望日出。現在,望海樓雖不存,雲海仍可望,若在盛夏放晴之夜,聞雞鳴而起,身着皮衣,從台懷鎮乘車,沿公路盤旋而上,半小時即可登上望海峰頂觀日出。

東台傳說:台頂有北宋宣和年間建的笠子塔。東台畔有一石窟,名羅延窟,窟內風氣凜然,盛夏有冰。相傳,曾有一異僧入羅延窟不返,在外留下笠子,後人建塔藏之。台懷北的坡面稱為棗林坡,現在望去蒼茫一片。傳說北魏永安年間,有一個叫延慶的人,守獵逐鹿至此。隨從的僕人得到一位長者的指點,找到一片棗林,吃了一陣,還把棗裝滿口袋,返回來送給延慶。延慶好不奇怪,這麼高寒的山上怎麼會有棗林呢?復循跡尋之,那片棗林卻不見了。所以這面坡叫成棗林坡。

感受東台:宋代丞相張商英也曾作詩描繪東台:「迢迢雲水陟峰巒,漸覺天低宇宙寬。東北分明觀大海,西南咫尺望長安。」如今,登東台觀雲海,是人們遊覽五台山的一大興趣。

北台

又名葉斗峰,位於台 懷鎮以北 5 公里,海拔 3985 米,是五台山的最高點,也是華北地 區的最高峰,被譽為「華北屋脊」。 台頂上有靈應寺,寺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北台位置:北台名葉斗峰在台懷北十華里處,海拔3895米,為五台山最高峰,也是華北最高峰。

北台史實:台頂有靈應寺,內供無垢文殊,系明隆慶年間建。北台頂上還建有一座龍王廟。是根據文殊菩薩從東海取了歇龍石,把五龍王安排在北台頂的傳說建起來的。龍王廟有一水池,叫黑龍池、也叫金龍池。北台周圍泉水甚多。台東南有白水池,台南有金沙泉,台後七里的地方有傳說九仙女洗衣的九女泉。

北台氣候:北台頂,台高、風狂、雪猛。北台頂所以名為葉斗峰,是說它的峰頂與北斗星的把子相接。除了說明其方位正好同北斗相對以外,還有高峻的意思在內。北台終年多臥雲霧之中,常刮漫天大風。隆冬季節,旋風狂卷,幾十丈高的雪柱一面向上升漲,一面旋轉着移動,煞是壯觀。

北台傳說:傳說在隋朝,一個叫張愛的人,偷了北台頂寺廟裡的布施錢,急忙下山往回趕,忽然遇到一股大風,把他卷上了天,象樹葉一樣懸在空中,過了一會兒感到自己跌到了什麼地方,耳旁也聽不到風聲了。他睜眼一看,下面是幾百丈高的懸崖,上面是插入天際的陡壁,自己立在一個能容一人的冰窟窿里。張愛已想到是文殊菩薩處罰自己,急忙禱告求饒。為表決心咬破自己中指,那懸崖見到血,便一閃一閃縮了下去。原來,張愛只立在一個八、九尺高的岩坎上。從此,張愛站過的那地方,就叫生陷獄,位於北台的北半。

感受北台:北台頂是登高望遠的好地方,遊人夏日登臨送目,觸景生情,自會覺得視野曠達,心胸豪放。

五台山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贏得了世人的共同矚目,她不僅是佛教聖地,而且還是一個紅色旅遊紀念地,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曾經在這裡生活和戰鬥,南茹村八路軍總部遺址,金崗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塔院寺毛澤東路居館等同樣成為遊人神往的所在。

中台

又叫翠岩峰,因其山勢雄曠,層巒疊嶂,翠藹浮空而得名。中台位於台懷鎮西北 10 公里,海拔 2895 米。中台周圍巨石如星, 保留了豐富的冰緣地貌特徵,如石海、石環、石坡等。

中台翠岩峰,位於台懷鎮西北10公里。台頂海拔2895米,面積200餘畝。山頂有寺廟--演教寺,大部分已倒塌。中台頂巨石堆積,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人們稱之為"龍翻石"。

西台

亦稱掛月峰,位於台懷鎮西 13 公里,海拔 2773 米,形似 孔雀起舞。上有法雷寺,寺內供「砸子吼文殊菩薩」。

位於台懷鎮西13公里。台頂有法雷寺,寺內供:「獅子吼文殊菩薩」。站立台巔向西觀望,只見山巒層疊,松林茂密,枝葉繁茂,鬱鬱蔥蔥。當值秋日,秋高氣爽日落夜靜月掛中天,景色迷離而誘人。

南台

亦稱錦繡峰,位於台懷鎮南 12 公里,海拔 2485 米,頂若覆蓋,上有普濟寺,寺內供「智慧文殊菩薩」。五台山氣象站就建於南台頂上。

南台錦繡峰,位於台懷鎮南12公里。台頂海拔2485米,面積200餘畝。台頂、山腰,綠被覆蓋,從農曆五月初到八月末,野花盛開,花香馥郁,紅、黃、藍、白等各色野花俱全,花草多達百餘種,把南台頂裝點得異常美麗,猶如鮮艷的地毯。不愧錦繡峰之稱。登臨南台頂,遙望四野,花團錦簇,令人神怡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