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亞軌道太空飛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亞軌道太空飛行是進入了太空,但因其飛行軌跡與大氣層或地球表面相交而無法完成一周軌道飛行的太空飛行。

通常亞軌道飛行是以火箭達成,但Space Gun也曾在實驗中達成過。

海拔條件

一個常見的定義是飛行超過海拔100公里高度,這個由國際航空聯盟所定義的高度通稱為卡門線[1],因為在此高度維持飛行升力所需的速度超過軌道速度。美國軍方及NASA則頒發太空人徽章給飛行高度超過50英里(80.47公里)的飛行員,雖然美國國務院似乎並不支持區分一般飛行及太空飛行。

飛行時間

一個洲際飛行的加力飛行階段為3至5分鐘,自由落體中端階段約25分鐘。一個洲際導彈大氣重返階段大約2分鐘,而觀光太空飛行所需的軟着陸則需時更多。

亞軌道飛行也可能持續數十小時。NASA第一個太空衛星先鋒1號[2]原本目標是月球,但一個錯誤使它變成亞軌道飛行,最終在發射43小時之後重返地球大氣。

亞軌道運輸

諸如X-20等研究指出半彈道亞軌道飛行(semi-ballistic sub-orbital flight)可以在1小時內從歐洲到北美。

然而,能達到這個目標的火箭大小將可比擬洲際導彈。洲際導彈所需的ΔV稍微少於達到軌道速度,因此所需代價稍低,但差異不大。

由於成本極高,這種運輸方式一開始只能局限在高價值,非常急迫的快遞,或者是超高級私人專機,極限運動或是軍隊快速反應功能。

SpaceLiner是一高超音速亞軌道太空飛機概念,可以運送50位乘客在90分鐘內由澳洲抵達歐洲,或100位乘客在60分鐘內由歐洲抵達美國加州。 此概念主要挑戰在於增加各項零件的穩定度,特別是引擎,才有可能作為用於每天皆可飛行的客機。

著名亞軌道無人飛行

  • 一枚稱為Bumper 5的兩節式火箭在1949年2月24日在白沙導彈靶場發射升空,達到海拔399公里高度,秒速2300米(接近7馬赫)
  • 蘇聯1986年以能量號火箭發射Polyus失敗,這是目前為止進入亞軌道的最大物體。

視頻

亞軌道太空飛行 相關視頻

第一次亞軌道飛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