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人地學原理》,又名 《人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奠基著作。讓·白呂納著。1910年法國巴黎阿爾孔書局出版。1912、1915、1925和1934年一再增訂重版。其第2版曾由美國鮑曼和道奇翻譯、勒孔德 (法文教師)校訂譯成英文,於1920年由蘭德·麥克納萊書局出版,書名為 《人生地理學》。簡編英譯本於1952年出版。日譯本為松尾俊郎譯出的《人文地理學》。中譯本均譯自第2版英譯本: 任美鍔、李旭旦譯,1935年南京鐘山書局出版;諶亞達譯述,1933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書名均為 《人地學原理》。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與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的環境決定論、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針鋒相對,認為,在人地關係中應以人事為標準,人力足以改變地文 (自然環境) 的具體現實; 人類影響自然環境以求改善生活條件,人與其他生物雖有競爭,但人類畢竟不同於生物,而有其獨特之處。至於研究方法,強調實地觀察,必須採用一定的科學手段,包括地圖、照片,實地調查訪問觀察、試驗所得資料。實地觀察愈直接愈佳。觀察地理現象,常規定其地域,敘述其形狀,區別其種類,明確其限度,比較分析,探求其原因,何者為物質原因,何者為人事原因,從 「何處」始,以 「何故」止,待基本事實觀察完備,然後研究人與自然條件諸因素的關係和人類相互之間的關係,遂得出結論。

本書把人生地理學的「基本事實」分為3綱6目。中譯本約25萬字。主要內容是: 1. 地面上建設事業的不能生產者——房屋與道路。2.動植物的利用事業——耕種與畜牧。3.經濟上的破壞事業——動植物的濫殺濫伐和礦產的開掘。從而得出人生地理學的基本事實概念,人地關係的相關原理和心理原因 (改造自然環境) 的重要性。並將人生 (人文) 地理學按研究內容分為5門分支:第1門為人口地理,包括 (1)人口靜態事實 (人口總數、人口密度、人口限度、人口增加之可能性);(2)動態事實 (人口之發展演變、移民、僑民、異族雜居及侵略占據等現象; 軍事地理當與人口動態相提並論)。第2門為經濟地理,包括(1)物產地理 (含原料品之生產),原料品之製造或工業地理; (2)普通商港地理 (兼及水陸交通布置與孔道,物質的運輸和文化通訊); (3)商業地理,包括原料品市場和財政地理學的原理與基礎。第3門為政治地理學,包括 (1) 國家及其疆域,即民政地理; (2)國家之道路與國界; (3) 國家與國都; (4) 國際聯合之地理背景; (5) 物產地理與政治地理之關係,包括專利、保護、禁止、殖民地等政策;(6)商業戰爭,海洋交通與橫貫大陸交通之政治性質。第4門為文化地理,包括 (1) 民族、種族、宗教、語言; (2)文化智力、美術、工藝、文明; (3)道德觀念、法律、社會組織等社會地理內容。第5門為綜合區域地理,綜合上述4門分支內容之間的相互關係,對一地區作一綜合研究,並在書中列舉了幾個小區域作為例證來闡明人地相關原理的應用。書的最後,以 「地學精神」作為殿尾,認為,人類活動並不受命運的決定,人類活動的心理要素 「包含着人類對自然的不斷的和更新的努力」,「心理因素是隨着不同社會和時代而變遷的」,「人們可以按心理的動力在同一自然環境內不斷創造出不同的人生事業來」。

本書突破了傳統的「自然環境決定論」的桎梏,頗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的思想。

作者簡介

讓·白呂納 (JeanBrunhes,1869—1930),法國新地理學創始人維達爾·白蘭士的學生,1896—1912年在瑞士弗里堡大學、洛桑大學教授人生地理學,1912年起任法國巴黎大學研究教授。主要著作有 《歷史地理學》(合著)、《法國人生地理》(合著)、《法國民族史》中 「人生地理」等著作。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1]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人地學原理 相關視頻

《人文地理學》重點講解(凱程考研試聽課)
人文地理學preview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
  2. 專著和論文哪個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