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民日報社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946年初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等黨政機關進駐河北省邯鄲市,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籌建機關報(即後來的人民日報)。中央局把任務交給宣傳部副部長張磐石和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社長安崗。[1] 人民日報報社設在河北省邯鄲市火磨街東口的一幢小樓內。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共同辦公,在樓房的外牆上用水泥塑成兩行大字:「人民日報館」、「新華通訊社」。大字還塗上了紅色油漆,在灰暗的樓房上顯得格外醒目。

背景信息

1946年初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等黨政機關進駐邯鄲,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籌建機關報。中央局把任務交給宣傳部副部長張磐石和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社長安崗。

報社設在河北省邯鄲市火磨街東口的一幢小樓內。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共同辦公,在樓房的外牆上用水泥塑成兩行大字:「人民日報館」、「新華通訊社」。大字還塗上了紅色油漆,在灰暗的樓房上顯得格外醒目

辦報紙必須有報名,報紙起什麼名字?

在張磐石的主持下召開會議,大家各抒己見,議論風生。有人主張叫「滏陽日報」,理由是滏陽河雖然不大,但流經邯鄲市,早在春秋戰國就很有名氣,有地方特點。反對的同志認為此名地域性太強,範圍太窄,不如叫「晉冀魯豫日報」,亮出中央局機關報的身份。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說六個字太長,念起來也拗口。

張磐石同志主張叫「人民日報」,他說,不管是否有兄弟報紙用了「人民」還是「大眾」、「群眾」這些名字,我們就用「人民」二字。「為人民服務」嘛!並解釋說,「人民」的涵義好,音韻也好。「人」「民」是平聲,「日」「報」是仄聲,多響亮!通過討論、爭議,大家一致同意用「人民日報」這個名字,報中央局後很快被批准了。

邯鄲創刊

1946年5月15日,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邯鄲市創刊了。創刊號為對開四版,報名從右往左排列,四版全紅印刷。劉伯承的題詞是:「力爭和平民主團結反對內戰獨裁分裂乃人民呼聲」,鄧小平的題詞是:「為人民服務」。這天上午10時,人民日報社在邯鄲中學禮堂舉行創刊發行大會,劉伯承、鄧小平、楊秀峰等領導出席了會議。這天的創刊號發行量近一萬份。

1946年6月,國民黨撕毀了重慶和談協議,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將邊區黨政軍首腦機關遷到邯鄲武安市西部,這裡進可揮師平原,退可據守太行。由於匆忙轉移,報紙自6月28日到30日,停刊3天。

1947年胡宗南進犯延安時,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停刊。以《人民日報》人員為主,又抽調各方骨幹力量,組織起新華社臨時總社,並與邯鄲新華廣播電台(華北新華廣播電台),接替了陝北新華廣播電台的工作。同時,《人民日報》與新華社臨時總社緊密配合,保證了黨中央聲音的傳播。 從1946年5月15日創刊到1948年6月14日停刊,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邯鄲兩年零一個月,共出版746期。

報社進駐北平

1948年6月,晉冀魯豫解放區同晉察冀解放區合併為華北解放區,《人民日報》社人員遷往平山縣裡莊,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與《晉察冀日報》合併,沿用《人民日報》報名,成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社長仍是張磐石。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第二次為《人民日報》題寫了報頭,6月15日起用新報頭髮行。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15日《人民日報》遷入北平王府井大街117號,同年8月1日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今日舊址

晉冀魯豫邊區首腦機關的進駐,對邯鄲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首先邯鄲在3000年的建城史上再次成為區域行政中心,是現代邯鄲復興的定位和啟點;其次是擴大了邯鄲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的影響,產生了劉鄧大軍的故鄉、人民日報誕生地、鄧小平理論發源地等城市名片;第三是極大地豐富了邯鄲的歷史文化內涵,使紅色文化成為邯鄲的主流文化。

但是,就是這樣一段偉大的歷史,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上世紀80年代,人民日報社舊址、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舊址等被拆除。 ——2008年,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舊址頂部塌落達十米寬。 諾大的一座城市,竟無一塊碑文立足之地![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