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生三層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生三層樓
圖片來自搜狐網

人生三層樓,物質生活是一種境界,精神生活是一種境界;知足常樂是一種境界,不知足能常樂也是一種境界;貪生畏死是一種境界,靈魂生活是一種境界;清高是一種境界,淡泊也是一種境界;入世是一種境界,出世脫俗仍是一種境界;認真是一境界,隨緣也是一種境界,甚至浪漫、稚拙也是一種境界

原文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分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豐先生用人生三層樓喻為人生的三種境界,是非常壑智深邃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尤其是靈魂生活,這自然是最高層的意識,但正因為高,很不容易真正的理解,更難以接受。有句詩寫得極好:靈魂在高處。其實,人的意識是有層次的,這裡的意識即所謂的境界。「境界」一詞,本來是佛教里講的,其實就是人修養所達到的層次。

一位著名禪者曾說:老僧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略有領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乃至大徹大悟,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無疑是常人狀態,認為一切都是實實在在、天經地義;後來對萬物之實在性發生懷疑,這便是哲人境界;最終悟到虛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執,去掉無明,見到世界依舊是它的本來面目,這可謂是佛家境界。佛家境界,從「自我實現」的層次,逐漸邁向「自我越超」的定、慧層次;不斷地化解自我執著,消除矛盾對立,融入真如空性;在暖、頂、忍世第一,初地、二地等自他一體的忘我或無我的「高峰」和「高原經驗」上,一層層地向上躍進。這些不都是maslow所高唱的「比我們更大的」越超的靈性層次嗎?

物質生活是一種境界,精神生活是一種境界;知足常樂是一種境界,不知足能常樂也是一種境界;貪生畏死是一種境界,靈魂生活是一種境界;清高是一種境界,淡泊也是一種境界;入世是一種境界,出世脫俗仍是一種境界;認真是一境界,隨緣也是一種境界,甚至浪漫、稚拙也是一種境界。在晚來欲雪的天候里,「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是一種多麼中國多麼高曠的境界。謝靈運留戀山水,林和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是一種境界;而人達到與自然生存和諧,則是一種更高的境我合一的境界。其實,境界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它能破譯斑斕的人生,探究活着的境界—當你的心靈容納下坦誠和博大的時候,你的人生便投靠了某種境界。

人最基本的層次是生存意識。生存需要吃穿,這是先天本能。豐子愷先生把「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說他們「就住在第一層,就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賢孫滿堂,這就滿足了。」這是物質生活中知足常樂的境界。這種知足常樂的根源,最早來源於兩千年前,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人們「小私寡慾」、「無為不爭」的思想觀點,實質上在某些時候是一種消極頹廢、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正好作拋磚引玉:有一個叫化子夢想做皇帝,人家問他:「你做了皇帝,該怎樣享福?」他說:「我做皇帝,但求天天能蹺起腳,把大餅油條吃個痛快。」說也可憐,知足的他甚至連想也不敢想,可見人就有問題了,至少是食古不化的懷舊者,能不令人唏噓不已。斗轉星移,時走境遷的人們,曾幾何時,至今仍在幻想着祖先們那種「兩畝薄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似的田園風光。而如今「叫化子式」的人們為什麼在「衣食」層樓上,「把大餅油條吃個痛快」而高談闊論,甚至歌唱?有時對頂層「精神生活」望而卻步,只抬頭望一望而已。至於對那隔層的「靈魂生活」就顯得蒼白無力,如跛子走路,總以為道路是崎嶇不平的,甚至一邊煮食精神葉蔓,一邊在詛咒着,為什麼?。因你的人生投靠了某種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為滿足自己的欲望去競爭,但是我們首先要學會辯證法,和選擇合情合理的欲望,因為我們的欲望之願遠比生命之源豐富。所以,於一顆心無所住,心不會貪婪,對名聞利養坦然不執的心而言,這種人投靠了「知足常樂」的人生境界。不知足也能常樂,是因為你的人生要義投靠了活着的境界。探究活着的境界,使你知道:人類社會每一點進步正是「不知足」者勇於探索、不斷創造的結果,而每個人的人生意義和生命的輝煌也是在「不知足」的探索和創造之中。由此可知,知足或不知足都能常樂,這是一體兩面的問題,關鍵在於人的修養所達到的層次。

對一顆貪婪和充滿欲求的心而言,人生的要義是掠奪、占有和享樂。可以想象,這樣的人既使活得富足也只能是投靠了荒蕪而遠離了境界。於一顆進取和豁達超脫的心而言,人生的要義是奮鬥、拼搏、創造和圓滿。可以想象,這樣的人既使活得困窘拮据也稱得上富有,因他們投靠了淡泊而抵達了無限寬闊的境界。因而,境界呈現一幕幕風景,人人皆可身居其中,因為每人都有一道人生風景,並從每一道風景里都可以挖掘出生命的內涵。境界貫穿並書寫着人的一生。

「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三層樓去玩玩,或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豐子愷語)這一層,人們的意識有一次突破,那是一種文化藝術及學術研究的意識。一個人要寫文章、畫畫、作曲、研究社會、分析自然、探索科學,他要從個人圈子裡跳出來,去研究別人、理解別人,探索自然、分析社會,便突破了純屬個人要求的圈子。不論用什麼形式去描寫眾生,表達眾生的想法,仍然是我的認識,我的體會,我的分析,我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