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讎隙 第三十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世說新語》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1],內容大多記載東漢東晉間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聞趣事,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等等,共三十六類(門),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志人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讎隙 第三十六

讎隙,漢語詞語,拼音是chóu xì,釋義:仇恨。出自《後漢書·質帝紀》。

仇人;冤家

《後漢書·質帝紀》:「恩阿所私,罰枉讎隙。」

指怨恨或仇怨

明·施耐庵《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董卓與我,本無讎隙。今我奮不顧身,親冒矢石,來決死戰者,上為國家討賊,下為將軍家門之私;而將軍卻聽讒言,不發糧草,致堅敗績,將軍何安。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五九回:「兩個在翠雲山前,不論親情,卻只講讎隙。」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六回:你與張三到底有什麼讎隙,畢竟是如何死的,實供上來。

《老殘遊記》第五回:「委實我同他家也沒有這大的讎隙。」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余之同鄉,彼此素無讎隙。」

相關文章

讎隙第三十六之一綠珠之恨

(原文)孫秀既恨石崇不與綠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禮。後秀為中書令,岳省內見之,因喚曰:「孫令,憶疇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於是始知必不免。後收石崇、歐陽堅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後至,石謂潘曰:「安仁,卿亦復爾邪?」潘曰:「可謂『白首同所歸』。」潘《金谷集詩》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乃成其讖。

(譯)孫秀既憎恨石崇不把綠珠給自己,又怨恨潘岳以前對自己的非禮。後來孫秀作了中書令,潘岳在中書省見到他,就招呼他說:「孫令,你還記得以前我們的交往嗎?」孫秀說:「我一直記在心裡,一天也不會忘!」潘岳於是知道孫秀的報復是不可避免的。後來逮捕石崇、歐陽堅石(歐陽建),當天也把潘岳抓起來了。石崇先被送到東市刑場,他還不知道潘岳的情況。潘岳隨後到了,石崇對潘岳說:「安仁,你也落到了這步田地?」潘岳說:「這可以說是『白首同所歸呀』。」潘岳在《金谷集詩》中寫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沒想到成了他們的讖語。[2]

簡介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當時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的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清楚地見識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唐朝修《晉書》多采《世說新語》,引用的312條約占《世說新語》條目的三成左右。對此後世的史家常有批評。 [3]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4]


相關信息

〈王藍田食雞子〉、〈曹植七步成詩〉、〈晉明帝論日近遠〉、〈管寧割席絕交〉、〈華歆、王朗乘船避難〉、〈陳元方答客問〉、〈王導罵新亭對泣〉、〈石崇殺妓〉、〈裴令公吊阮步兵〉、〈王子猷訪戴安道〉、〈曹操、楊脩過曹娥碑〉、〈曹操捉刀〉、〈曹操望梅止渴〉、〈王敦出婢妾〉、〈支道林養鶴〉、〈顧愷之倒食甘蔗〉、〈嵇康臨刑索琴〉、 〈謝奕作剡令〉、〈謝安聽阮裕白馬論〉、〈謝安、王坦之赴宴〉、〈謝道韞詠絮〉、〈謝玄北征不為名〉、〈謝萬石雅量〉、〈劉伶禱神戒酒〉、〈王羲之坦腹東床〉、〈王子敬人琴俱亡〉等篇曾收錄於台灣中學階段各版本課本,或補充教材。今日有許多成語典故、漢晉文人軼事幾齣自此,亦可將《世說新語》視為古代短篇小小說合體。


視頻

世說新語 相關視頻

《世說新語》簡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