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今是昨非,漢語成語,【拼音】:jīn shì zuó fēi,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識過去的錯誤。[1]

目錄

出處 

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示例】:

1.《淮南子.原道》「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2.金.元好問《和仁卿演太白詩意二首》之二:「四十九年堪一笑,昨非今是可憐生。」

3.元.李伯瞻〔雙調.殿前歡〕《省悟》:「去來兮,黃花爛漫滿東籬,田閒成趣知閒貴。今是前非,失迷途尚可追。」

4.魯迅《華蓋集.導師》:「但我們究竟還有一點記憶,回想起來,怎樣的『今是昨非』呵,怎樣的『口是心非』呵,怎樣的『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呵。」

相關成語 

近義詞】:今非昔比今是昔非

反義詞】:

典故 

 
原圖鏈接今是昨非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寫了一首名叫《歸去來辭》的賦,賦中有:「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兩句。這就是成語今是昨非的來源。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經是權傾一時的名臣。不過,陶淵明出生的時候,他的曾祖父已經去世很多年。陶家早就不是富貴豪門,僅僅維持着小康人家的生活水平。

雖然家道中落,陶淵明卻承襲了一身清高的性情。他從小好學,文章詩賦寫得極好。打小,他也憧憬着長大以後靠自己學來的本領「大濟蒼生」。

然而,理想和現實,相差是十分遙遠的。陶淵明的時代,是一個只看家族門第和錢財勢力的時代。那時候朝廷選官看的不是真才實學,而是門第、出身、家裡是不是有錢有勢。。。

陶淵明一直到二十九歲,才在朋友的推薦下,出任一些小官。

說是當官,其實就是給那些大官們跑腿打雜。那時候的官場十分黑暗腐敗,陶淵明看不慣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沒做幾年,就辭官回家了。

回到家中,雖然不用再和那些噁心的人打交道,家裡的生活卻陷入了困境。

家中剛剛添了小寶寶,因為沒有錢,大人餓肚子,小寶寶也餓得哇哇哭。

親友們看到這幅光景,紛紛來勸陶淵明還是去做個官,好歹賺點錢,也免得孩子挨餓。

陶淵明沒辦法,只得去尋找門路,最後,做了一名縣令。

上任才三個月不到,上級就派了一個官員來視察。陶淵明認為自己才來兩三個月,又沒做錯什麼,他愛怎麼查就怎麼查,並不去理會。

陶淵明滿不在乎,卻把衙門裡面的師爺嚇壞了。

師爺是專門輔助縣令各種雜事的。他見陶縣令不去巴結視察的官員,心裡十分焦急。師爺對陶淵明說道:「來視察的官員可是太守的代表,千萬怠慢不得呀!您應該穿戴整齊,出城幾十里去迎接才行!視察老爺來了以後,您還必須準備厚禮,酒宴款待。。。」

師爺絮絮叨叨地說着,陶淵明卻越聽越膩味。

他長長地嘆了口氣,說道:「我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表示不願意為了一點低微的俸祿,而向腐敗的上司低頭。

他當場解下印綬,寫下著名的長賦《歸去來辭》,憤然離去。

陶淵明回到家裡,安安心心地過着清貧的日子。他和普通的農夫一樣耕種勞動,吃着粗茶淡飯,穿着自家織的粗布衣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不為貧窮而苦惱。還心態良好地寫下了《桃花源記》那樣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

在耕種的日子裡,不時有朋友來推薦他去做官,陶淵明都沒有再答應。他是真的下定了決心,摒棄所有的官場富貴,自食其力地過完了下半生。

回想當初陶淵明辭去縣令,寫下《歸去來辭》,感嘆現在回去耕田才是正確的,以前出來做官真的錯了。。。。句句都是真情實意,並非沽名釣譽。

視頻 

成語故事 第87集 今是昨非

參考資料 

  1. 今是昨非 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