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建於1616年,長500米,寬約160米,是當年阿巴斯大帝檢閱軍隊、觀看馬球比賽、隆重演出和舉行其他儀式的地方。 廣場四邊是紀念碑建築,它們與一組二層拱廊相連。廣場周圍有雄偉精美的古代建築群,有阿里·卡普宮、謝赫·魯特福拉清真寺和具有穹形波斯建築特色的伊瑪目清真寺。

中文名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 始建於 1616

長 500米

寬 160米

廣場歷史

薩法維帝國(Safavid Empire)是從1501年至1736年由波斯人建立的統治伊朗的王朝。[1] 這個王朝將伊斯蘭教什葉派正式定為波斯國教,統一了波斯的各個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國的遺產,是伊朗從中世紀向現代時期過渡的中間時期。薩法維帝國起源於一個於14世紀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名為Safaviye的蘇非教團,這個教團的創立者是薩非·丁(Safi Din,1252年-1334年),這個教團就是以他命名的。薩非來自今天屬於伊朗的阿爾達比勒,至今為止在該城裡還保留有他的聖陵。由於蒙古人的西侵,在今天伊朗西北和土耳其東部產生了一個政治真空,當地大亂,薩非所建立的教團的任務在於平息這些混亂。在15世紀裡,隨着帖木兒帝國的衰落這個教團得以乘機獲得政治與軍事力量。1447年教團的領袖將教團改變成一個試圖獲取波斯統治權的什葉派運動。

建築風格

在當時以很短的時間建成主要歸功於其獨特、出色並協調的規劃,並把建造清真寺的很多手法結合到廣場的建設上。廣場大門是波斯特色的半圓冠頂,牆面則是波斯風格的馬賽克裝飾鑲嵌,並由兩座48米高的大塔挑起,所以牆面為直角。廣場為南北縱軸,因按照伊斯蘭傳統北方建築少一點,還主要面向東北/東南。雄偉並富麗堂皇的阿里卡普殿台延伸到後面的皇家花園與宮殿區,其中的裝飾畫與景觀非常精緻。因此伊斯法罕王侯廣場達到了波斯「薩法維帝國」建築華麗的頂峰;在此前波斯的城市通常擁擠缺乏流動,而伊斯法罕王侯廣場呈方型並且寬敞,在波斯「薩法維帝國」之前的國家波斯是無法想象的。

地理位置

[2]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坐落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市中心。伊斯法罕古代為東西方貿易集散地,「絲綢之路」南路途經要站。1598年,阿拔斯大帝遷都於此,大興土木,要將伊斯法罕變成一座富麗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阿巴斯設計的建築群以寬闊的廣場為中心,即「梅丹」王侯廣場,又稱「美丹·納奇·賈汗」(意為世界之寫照)。伊斯法罕省省會。人口92.7萬(1982)。伊朗第三大城。位於一山間盆地的邊緣,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始建於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多次成為王朝首都。歷史上為南北來往所必經之路,著名的手工業與貿易中心。現有鐵路通庫姆和德黑蘭,又為公路交通中心。附近農畜產品的主要市場。市區以多花園與清真寺等輝煌建築物著名。長期為輕工業中心,紡織工業居全國首位,包括棉毛紡織與絲織,還有果乾、造紙、榨油、火柴等工廠。手工藝著名,有銀器、銅器、陶器地毯業等。並發展了重工業,有伊朗第一個鋼鐵廠,還有石油化工、煉油、水泥等工廠以及兵工廠等。

基本資料

這裡保留着300多年前風貌的傳統市場——巴扎,從中能觀賞到聞名遐邇的伊斯法罕手工藝品。巍峨宏偉的伊馬姆清真寺雄踞廣場一側,原名皇家清真寺,一般稱為藍色清真寺。清真寺造型保持了傳統的波斯建築風格,寺院內外圍牆和一些高大圓柱,都用深淺藍色的小塊光彩瓷磚拼嵌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波斯圖案。清真寺有4座高聳的宣禮塔,穹形正門和兩個宣禮塔朝着廣場北部,正殿和另外兩個宣禮塔朝着西南方向的麥加聖地,正殿與清真寺正門恰好形成45°銳角,結構科學嚴謹。這處遺址以它的皇家清真寺、謝赫羅特福拉清真寺 (Sheikh Lotf Allah Mosque)、蓋塞爾伊耶希華麗的門廊和15世紀的提姆瑞德宮而聞名。所有這些反映了薩法維帝國時期波斯的社會文化生活。站在正殿中心的一塊方磚上,對準穹形屋頂拍手或講話,立刻傳來7下回音。在正殿西面牆壁下,有一塊三角形淺綠色大理石,每到正午就沒有倒影。謝赫·魯特福拉清真寺的規模稍遜於皇家清真寺。它那由天藍色、深紅色和淺檸檬黃瓷瓦裝飾的華麗外表,同布局合理的幾何設計相配合,給人以一種非常協調的美感。阿里·卡普宮位於廣場西側,是阿巴斯大帝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二樓上的遊廊是閱兵、觀看馬球的場所。登上六樓,可俯瞰全城。六樓有「音樂廳」,其四面壁龕攏音,牆上滿是刻花圖案,建築精巧,引人入勝。阿里·卡普宮大門,也稱「巨門」,堪稱改建工程的傑作。阿里·卡普大門作為皇室區域的象徵性入口,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即使皇帝到此也要步行入宮。伊斯法罕王侯廣場在伊斯蘭城市規劃方面一反傳統作法,以其設計獨特、用途廣泛和裝飾華麗而獨樹一幟。

視頻

伊斯法罕皇家廣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