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澤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会泽楼)
前往: 導覽搜尋

會澤院,又稱會澤樓,位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翠湖北路2號、雲南大學東陸校區內,建於1923-1924年,工程師張邦翰設計,為東陸大學的第一批教學樓之一,亦為今雲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歷史

會澤院的原址為明清時期雲南貢院的明遠樓。1922年,時任雲南省省長唐繼堯等創辦私立東陸大學,以雲南貢院舊址為校址,其校舍主樓以唐繼堯家鄉會澤縣命名為「會澤院」。1923年4月20日,私立東陸大學開學儀式暨會澤院奠基儀式舉行。會澤院的營建由東陸大學建築事務所負責,設計者為工程師張邦翰,建設所需磚瓦、木料、石料等均取自昆明當地,水泥則購自法國。1924年竣工。

1930年私立東陸大學改為省立後,於1931年集資4萬元修繕會澤院屋頂,永固建築廠工程師彭祿炳承修。1934年改名為省立雲南大學後,又於1935年以鐵筋加固會澤院初建時所用橫木過梁,1936年3月完工。1935年5月,蔣介石赴昆明指揮圍剿紅軍時曾將其行轅設於會澤院。

1937年抗戰爆發後,雲南大學於1938年改為國立,同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進駐昆明。在此期間,馮友蘭、顧頡剛、費孝通、劉文典等西南聯大教授在雲南大學兼職,均曾在會澤院工作,數學家熊慶來1937年任雲南大學校長後亦曾長期在此辦公。抗戰期間日軍多次轟炸昆明,會澤院於1940年10月13日、1941年5月12日兩次被炸彈直接命中,造成建築體嚴重損壞。1941年5月30日,雲南大學委託建昆營造廠修理會澤院受損的屋頂及樓內地面。

1945年抗戰結束後,雲南大學決定對會澤樓進行大修。1946年11月,大修一期工程開工,由兄弟營造廠承修。1947年初,大修二期工程開工,永記營造廠承修,並增建三層,因經濟形勢影響工程持續至1948年,直至1948年5月完工,大修工程前後耗資3億元滇幣。1948年雲南七一五學生運動期間,會澤院曾為學生運動中心。7月15日,雲南省警備司令何紹周派遣警察、憲兵闖入雲南大學、包圍會澤院,與示威學生發生激烈衝突,最終於16日控制會澤院全樓。

1949年後,物理學家彭桓武、雲南大學校長李廣田等曾在會澤樓執教、辦公。1963年,會澤院經歷整修、加固。1987年12月21日,會澤院被納入第三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雲南貢院的保護範圍內。2019年10月16日,會澤院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澤院現已為雲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物,其校徽中央即為會澤院的線描圖案。雲南大學校方亦有計劃將會澤院改建為雲南大學歷史博物館。

建築特色

會澤院平面呈「H」形,坐北朝南,占地163方丈(約合1893.15平方米),東西長78米,初建時樓高12.20米,現樓高23.3米。建築體為磚石結構,增建三層前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正立面為三段式對稱布局,正門位於中央,其前方為一平台,其上為一座巨大的門廊,由四根高10米、直徑0.9米的圓柱支撐。外牆牆面以紅磚砌築,牆基、牆角、檐口、窗框等處以白色砌石裝飾。該建築南、北、東、西四面各設一門,其內部一層為12間教室,可容納學生400餘人,二層為辦公室、會議室、圖書館等。

會澤院建築整體風格為西式,具有巴洛克風格[2]的特點,而樓梯扶手花紋等部分細節裝飾具有中國傳統風格。會澤院的建築風格為此後雲南大學校舍建設定下了基調,建於1950年代的理科三館,此後建設的文淵樓、文津樓,乃至雲南大學呈貢校區建築,均受其影響。

視頻

會澤院 相關視頻

雲南大學會澤院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昆明新建了這麼多的大學建築,會有雲南大學會澤院這樣的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