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伯夙(BETH-ZUR),基督教聖經地名。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2]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目錄

簡介

猶大的一座城(書十五58),在征服迦南的記載中沒有提及,但為*迦勒的後裔希斯侖的子孫所占據(代上二45)。主前十世紀,羅波安在此設防(代下十一7)。這城在尼希米的時代頗為重要(三16),到馬加比戰爭期間,更是一個具有戰略性的設防城(馬加比壹書)。

一個名為伯艾斯薩(Burj es]-S]ur)的地點保存了這名稱,但這古城今日是鄰近的杜比奎廢墟(Khirbet et]-T]ubeiqah),位於希伯侖以北約六公里。這地點在1924年被認出,在1931年由塞拉斯(O. R. Sellers)和奧伯萊(W. F. Albright)領導的一隊美國考察團進行了初步的發掘工作,但由於時局的動盪,到1957年發掘工作才再度在塞氏的領導下進行。

直到中青銅時代第二時期(約主前十九-十六世紀)為止,這地點的居民一直都甚稀少;許克所斯人(Hyksos)曾在這時代的後期控制了巴勒斯坦,而廢丘的斜坡上一系列堅厚的防衛城牆很可能便是他們所建築的。當埃及人最終把許克所斯人逐出埃及,並一直追趕到巴勒斯坦時,伯夙受到摧毀,大部分被廢置。在整個後青銅時代(約主前1550-1200),伯夙顯然一直維持此狀態,故此當它面對約書亞的軍隊時便全無抵抗,因而征服迦南的記載中也沒有提及這城。以色列人顯然在這地定居下來,雖然在主前十世紀未這城的居民似乎有減少之勢,但之前在十二和十一世紀它是相當蓬勃的。羅波安的防衛建築尚未有任何確定的出土證據,所以他可能沿用了中青銅時代的城牆,並且只派小量的軍隊駐守。在整個王國時期這城都有人居住,到被擄時期一度荒廢,後來在波斯時期重新有人定居,但到希臘化時期它的重要性才達到最高峰。在這希臘化時期,它是個駐防城,控制了猶大與以土買邊境上,耶路撒冷到希伯侖的通道,並在馬加比戰爭中占了相當顯注的地位。在這土丘頂上發現一大堡壘,其中找到大量錢幣,包括了很多安提阿古四世伊皮法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的錢幣,並數個蓋了印的羅底(Rhodian)瓶的把手,顯示希臘軍隊曾在這裡駐守。這堡壘經歷了三個主要的時期,第二期可能是猶大馬加比在這裡擊敗安提阿古的副將呂西亞(Lysias;馬加比壹書四26-34、61)之後所建的,第三期則可能是馬其頓將軍巴奇底(Bacchides)於主前161年所建(馬加比壹書九5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