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故------尼彌王的故事--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有人會轉世為王族,是因為修了低等的梵行;有人會轉世到天界,是因為修了中等的梵行;有人會得到純潔的解脫,是因為修了最高等的梵行。則修梵行的功德利益比布施多好幾十萬倍。
尼彌王的故事--五
上一集說到:帝釋得知尼彌王心中的疑問後,就馬上趕到國王的臥房。他在空中站着的同時,散發出光芒。尼彌王看到帝釋而很驚嚇,就問:「您是誰?有什麼目的?」
帝釋就給他建議,並讓他發問。尼彌王就問:「我的疑問是,布施與持戒即修梵行,哪個的成果、功德利益比較多?」
帝釋回答說:「有人會轉世為王族,是因為修了低等的梵行;有人會轉世到天界,是因為修了中等的梵行;有人會得到純潔的解脫,是因為修了最高等的梵行。則修梵行的功德利益比布施多好幾十萬倍。」
接着講了以前的故事,故事講:有一次,很多隱士住在雪山林中的干查那山里。有一天,一位隱士為了托缽來到帕拉那喜城市。有一位司祭官看到他,立即前去禮敬,並恭請他進屋來用餐,然後問隱士說:「您從哪裡來?生活過得怎樣?」
隱士回答說:「我住在干查那山,那裡有好幾萬隱士,都已證得了『明』,都有神通。」司祭官聽完後更加崇敬,也想出家成為隱士,就向隱士說,但被拒絕了,且回答說:「您是國王的人,我無法讓您出家。」
司祭官很執著,繼續說:「今天我就會請求國王,允許我出家,望您明天來這裡接我!」
隱士答應了司祭官,然後就飛回了雪山林中。
至於司祭官,用完早餐後,就趕去參見國王,並稟告了朝見的目的。聽後國王問:「老師,您為什麼想出家呢?」
司祭官回答說:「國王,我看到了所有欲望的害處,看到了出家的功德利益,還有看到了世俗的生活是狹小的。唯有『灰塵』才是煩惱的起源。然而出家的生活是比較清靜的,所以我才想出家。」
國王察覺到司祭官堅定的願望,就答應了他。且隨喜功德說:「這樣的話,老師就出家吧。老師出家後,還請回來看我。
司祭官獲得允許後,就向國王告辭回了家。且教導孩子與妻子不要放逸地生活,要多行善,同時還將自己的財產交給了他們。
隔天早上,司祭官請妻子與孩子準備食物迎接隱士。他自己則準備出家用的物件,一切好後,就坐着等隱士的到來。
當隱士來到家中,司祭官就像上次一樣,以尊敬的方式將食物供給隱士。接着隱士就帶着司祭官來到城外。等沒人後,就抓住司祭官的手腕,馬上帶他飛到了雪山林,並讓司祭官在當天就出家成為了隱士。
兩、三天後,新的隱士就證得了五明八定,像其他隱士一樣去托缽。
後來,司祭官隱士回想起了過去對國王所許下的承諾,為了履行承諾,就想去見國王。有一天,他就飛到帕拉那喜城市,國王看到當了隱士的司祭官後就很高興,並恭請他進入皇宮。
國王很歡喜地迎接了他,供奉了許多精緻的食物,並問候了曾當老師的他。知道所有的事情後,國王就向當了隱士的司祭官說,他想供養所有隱士的食物,想請隱士去邀請那一萬位隱士,但當司祭官的隱士卻回答:「祝福國王,但那些隱士都對食物沒有感覺,所以我不能帶他們過來這裡」
國王就說:「尊者!請您告訴我一個方法,讓所有的隱士成為福田,來享用我的食物。」隱士回答說:「國王,如果您希望供養那些隱士,請您走出城外,等在席他河邊,就在那裡供養那些隱士吧。」
國王答應了,馬上帶了士兵在席他河邊紮營,並且當了隱士的司祭官勸國王說,不要放逸地過生活。隨後隱士又飛回雪山林中,通知所有的隱士,說:「帕拉那喜城的國王要供養給各位隱士食物,他就駐紮在席他河邊。
國王恭請各位,請各位到營里去接受食物,為了讓國王能得到功德。那些隱士答應後,隔天早上就飛到國王的營里。國王迎接了那些隱士,請他們坐在已經布置好的坐墊,再來供養了精緻的食物。
國王很敬佩那些隱士的威儀與殊勛,所以就恭請他們在日後的每天再接受供養,而國王每天就等在此席他河邊。將食物供養給所有的隱士,如此供養,直到往生,總共一萬年,這就是帝釋的實咧。講完這個故事後,會如何總結呢?[1]
佛典
佛教的經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