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佛陀曾轉世為大無窮的毒龍

佛陀曾轉世為大無窮的毒龍
圖片來自六圖網

佛陀曾轉世為大無窮的毒龍,森林裡的鳥獸,甚至爬蟲,聞到龍血的腥味,都來啄吃龍身上的肉,小動物爬滿它的身上,苦楚十分劇烈,它想翻一翻身,或打幾個滾來減低苦受,但畢竟強硬地按捺了,它不能稍動,那將會壓死很多小生命。為了嚴持不殺生戒,布施究竟,把身體攤在那兒,任它們去分取。

原文

 在釋迦牟尼佛未成佛道的多生曾經,曾有一次,轉生為一條力大無窮的毒龍。

  它有一個巨大的身軀,一雙可怕的大眼晴,假設有人惹它,它會用那雙毒眼把人瞪死。身體健壯的,即便不被瞪死,只需它噓一口氣,也會使人致死。因而,它損害過很多生命。

  但有一次,它被一位修道者降服了。修道者用佛法降伏它,互相沒有動武,沒有流血,堅強的毒龍真真切切地信受修道者的一番話。那是:「字宙間的有情動物最強的希望,即是自個的生命能永久不死。所以,損害人家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受害者一定十分仇恨,這股怨氣會保持到它報了仇停止。所以,害人者必受人害。假設你能奉行不殺戒,一天也不損害有情的生命,這種積德行善力,能超拔本身脫離苦楚的深淵,像你,就能捨去這粗笨的身體,遠離畜生道,上生天界。」

  龍很信任這些道理,它期望脫離畜生道。因為這粗笨的巨體,真實加給它很多煩惱和不自由。所以就誓願奉行修道者的法訓:「不殺生戒。」

  從此,它不敢損害有情,即是一條小蟲也不敢害它。甘願自個忍耐飢餓的苦楚。漸漸地心中開朗起來,不像早年那樣浮躁,愛生氣,畜生的壞習慣也逐步消除了。它不像一條龍,儼然是一位菩薩了,這時,它找到深林里的山洞,爽性躲進入專注修持。

  經過很久很久,有一天,合理它走出山洞在大樹下打坐的時分,或許過於刻苦,身體疲倦,竟睡着了。

  龍的睡相很美觀,軟綿綿地像一條絨氈、從身上的鱗甲閃宣布漂亮的紋彩,就像一堆寶石。一個獵人巡獵到這兒,看到它心裡十分喜歡,他想:假設採得這張漂亮的龍皮,獻給國王,一定是無上的禮品,一定能獲得嚴重的獎勵。對,不要錯過時機,就快些着手吧!

  所以,他用鐵杖按住龍頭,取出尖利的刀子,開端剝它的皮。

  龍知道有人要剝它的皮,它想:「我的體力能夠翻山倒海,沒有任何動物的力氣能夠抵抗我。一個戔戔的人,只需我伸個懶腰就足以損害他了。但是,他撓考慮,我不能如此,因為我已經發願持戒,期望躍出畜生道。也罷,忍耐一時的苦楚,成果獵人的希望,我也能夠順此時機,舍離這副臭穢的皮郛,以一貫修持的積德行善,或許能上生地獄。」

  想定後,龍就閉上眼睛,屏住氣味,開端觀照:「慈善!慈善!憐惜這自個,把自個喜舍給他吧。」

  這麼,龍就平心靜氣地任獵人去剝割皮肉,忍耐滿身的慘痛,而心中沒有一點點仇恨。

  皮被剝走了,鮮紅的肌肉沉浸在血水當中。白日,炎紅的陽光照射到它的身上,像是很多的火舌在刺燒它,這真是嚴酷的烙刑。

  森林裡的鳥獸,甚至爬蟲,聞到龍血的腥味,都來啄吃龍身上的肉,小動物爬滿它的身上,苦楚十分劇烈,它想翻一翻身,或打幾個滾來減低苦受,但畢竟強硬地按捺了,它不能稍動,那將會壓死很多小生命。為了嚴持不殺生戒,布施究竟,把身體攤在那兒,任它們去分取。

  它用最誠切的心,發願道:「願盡此生所有,布施給一切眾生,護持無上的戒寶。將來有一天能成佛,我願以佛法布施給眾生,使他們獲證無上正覺。」[1]

目錄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