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假絲酵母菌(隱球酵母目隱球酵母科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假絲酵母菌(隱球酵母目隱球酵母科菌)(Candida)隸屬子囊菌門,是一類深部感染真菌。假絲酵母菌又稱念珠菌,可侵犯皮膚、粘膜和內臟,表現為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症,大多為繼發性感染。假絲酵母菌種類很多,但能對人致病的僅有幾種,以白假絲酵母菌即白色念珠菌最常見,致病力也最強,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其它還有克柔假絲酵母菌、近平滑假絲酵母菌和偽熱帶假絲酵母菌等。[1]

[]

防治方法

治療 局部可用各種抗真菌霜劑、膏劑;全身給藥可用二性黴素B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由於抗真菌藥物副反應較明顯,只有在確切診斷後才能使用。

預防 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提高機體抵抗力,防止濫用抗生素可起到預防假絲酵母菌感染的作用。

主要特徵

形態特徵 白假絲酵母菌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3~6μm,革蘭陽性,着色不均勻。可形成芽生孢子和假菌絲,經培養假菌絲中間或頂端可形成厚膜孢子。具有侵襲性的菌株在體內易形成假菌絲。

假絲酵母菌的主要特徵是細胞呈球形、橢圓形、圓筒形、長條形,有時為不規則形;通過發芽而繁殖,可形成假菌絲,少數形成厚膜孢子及真菌絲。假絲酵母菌為酵母型真菌,芽生酵母在特定條件下轉為菌絲後則致病力增強。按細胞壁甘露糖蛋白的主要抗原成分不同可分為A和B兩種血清型,據報道免疫功能正常人中A型比B型多2倍,免疫功能缺陷者的A、B兩型相等。

白假絲酵母菌在普通瓊脂、血瓊脂和沙保培養基上均生長良好。在沙保培養基於室溫或37℃培養1~3天長出菌落,呈奶油色或呈蠟狀,柔軟、光滑、濕潤,有濃厚的酵母氣味。培養稍久,有大量向下生長的營養假菌絲,無向上生長的氣中菌絲,呈類酵母型菌落。在玉米粉培養基上可長出厚膜孢子。在血瓊脂培養基上菌落中等大小呈暗灰色。

白假絲酵母菌正常情況下呈卵圓形,白假絲酵母菌與機體處於共生狀態,不引起疾病。當某些因素破壞這種平衡狀態,白假絲酵母菌由酵母相轉為菌絲相,在局部大量生長繁殖,引起皮膚、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假絲酵母菌病。當機體的正常防禦功能受損導致內源性感染,如創傷、抗生素應用及細胞毒藥物使用致菌群失調或黏膜屏障功能改變、皮質激素應用、營養失調、免疫功能缺陷等。假絲酵母菌為雙相菌,正常情況下一般為酵母相,致病時轉化為菌絲相。因此在細胞塗片或組織切片中發現假菌絲是假絲酵母菌感染的重要證據。

生長特性 假絲酵母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加熱至60℃1小時後即可死亡。但對乾燥、日光、紫外線及化學製劑等抵抗力較強。

白假絲酵母菌在室溫及37℃環境中均能生長。在沙氏培養基上形成典型類酵母型菌落,表面柔軟、光滑,呈奶油色、並帶有濃厚的酵母氣味。陳舊培養基中菌落顏色變深、變硬或出現皺褶。白假絲酵母菌在玉米粉吐溫一80瓊脂培養基內室溫培養可形成厚膜孢子。在動物血清中37℃2~3小時可形成芽管,是鑑定假絲酵母菌的重要依據。電鏡檢查致病菌株表面粗糙,有發芽現象。

致病性 假絲酵母菌屬歸於真菌界、半知菌亞門、芽孢菌綱、隱球酵母目、隱球酵母科。對人致病的有白假絲酵母菌(C. albicans)、熱帶假絲酵母菌(C. tropicalis)、近平滑假絲酵母菌(C. parapsilosis)和都柏林假絲酵母菌(C. dubliniensis)等,其中以白假絲酵母菌感染最為多見,可占感染中的75%。白假絲酵母菌又稱白念球菌(candida albicans),是重要的條件致病菌,主要引起人體皮膚、黏膜及內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占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

毒力

假絲酵母菌的毒力與其對機體組織的黏附力有密切關係。病菌可分泌腺苷阻滯中性粒細胞產生釋放氧自由基;可產生天冬氨酰蛋白酶降解細胞外基質,造成組織損傷。

分類分型

白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克柔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等。

其中以白假絲酵母菌的感染最為常見。它們大多是人體正常菌群,感染既可以是內源性,也可以是外源性的。

傳播途徑

假絲酵母菌病(又稱念珠菌病)是由各種致病性假絲酵母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好發於機體免疫低下的患者,為最常見的深部真菌病。假絲酵母菌病患者、帶菌者以及被假絲酵母菌污染的食物、水、醫院等環境是本病的傳染源,由定植於體內的假絲酵母菌在一定條件下大量增殖並侵襲周圍組織引起自身感染較為多見,也可通過直接接觸等傳播。

檢測方法

病原學檢查 臨床標本取膿汁、痰可直接塗片染色後鏡檢;皮屑等標本先用10%KOH處理後再鏡檢。鏡下可見出芽的小酵母菌及假菌絲。具有侵襲力的白假絲酵母菌侵入組織細胞後形成假菌絲,使細胞破損,假菌絲釋放而出,因此,假菌絲的出現可間接證明該株白念珠菌具有致病作用。

分離培養與鑑定 經直接檢查未發現或不能確定種類,可將標本接種到沙氏培養基上分離培養,通過芽管形成試驗、厚膜孢子形成試驗等進行鑑定。

其他檢查 近年應用PCR技術對假絲酵母菌感染的診斷(可確定致病種類),也在許多地區開始進行。

臨床症狀 (一)皮膚念珠菌病

1.指(趾)間糜爛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漬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間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皰。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見於肥胖兒童,可與紅痱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

5.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幹。初起為紅斑、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蠣殼樣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髮。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鵝口瘡多見於嬰幼兒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齦等處出現邊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圍紅暈。去除假膜可見紅色濕潤基底。若累及口角則有口角糜爛、皸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分為念珠菌性陰道炎和念珠菌性龜頭炎。兩者與性行為關係密切,可以通過性行為互相傳播。

假絲酵母菌陰道炎(candidal vaginitis),又稱外陰陰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陰道內的念珠菌,主要為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陰道及外陰的炎症性疾病。臨床以典型的豆腐渣樣白帶及劇烈的外陰瘙癢為特徵。陰道分泌物粘稠、色黃或奶酪樣斑片,在陰道壁上可見灰白色假膜樣斑片,有瘙癢或灼熱感。假膜和白帶塗片可見假菌絲和成群芽孢。急性發作的病人如果治療不徹底,則容易轉為慢性復發性念珠菌性陰道炎(RVVC)。

念珠菌性龜頭炎是念珠菌引起的男性包皮龜頭的炎症。男性患者較少見,多通過配偶感染,可見包皮及龜頭潮紅、乾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可見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內臟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染可累及全身所有內臟器官,其中以腸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病較常見。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腎孟腎炎、心內膜炎及腦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性敗血症。所有內臟感染常繼發於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化療、放療等誘發因素,症狀多無特異性,應提高警惕。

(四)念珠菌疹

為念珠菌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皮膚變態反應,主要損害為成群的無菌性水皰,多見於手指間;也可見到銀屑病樣、玫瑰糠疹樣、脂溢性皮炎樣、蕁麻疹樣、離心性環狀紅斑樣損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