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像竹一樣堅韌的楊絳先生(閒敲棋子落燈花)

​像竹一樣堅韌的楊絳先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像竹一樣堅韌的楊絳先生》中國當代作閒敲棋子落燈花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像竹一樣堅韌的楊絳先生

那天在《南方周末》文化版上看到三聯書店即將出版《聽楊絳談往事》一書,這是一本關於楊絳先生的傳記。《南方周末》用了一整版的篇幅這本書,僅僅是介紹性的文字已讓我看得入迷,想着一定要買來這本書,好好的讀一讀。這部傳記的作者吳學昭今年79歲,是錢鍾書和楊絳求學清華時的老師、教育家吳宓先生的女兒。

這個周末,終於在三聯書店買到了楊絳先生的近作《走到人生的邊上》,和這本《聽楊絳談往事》。

為寫這部傳記,作者吳學昭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與楊絳先生對談。書中詳細記錄了自楊先生出生至九十八歲的人生經歷,以大量楊先生口述的一手資料為基礎,史料翔實,文字生動,與楊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接近,宛如坐在楊絳先生的近旁,聆聽先生娓娓道來從前事。

在困惑迷茫時,總會有一本書似暗夜的星辰,給你以指引,照亮你欲前行的道路。讀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讓人神思悠遠,一次次不忍釋卷。一幕幕記錄了從前歲月的素雅往事,給人以無限的懷想與追憶。我覺得楊絳先生與錢鍾書先生天生就是來這個世界做學問的,他們身上所散發出的智者的光輝與做人的淡泊名利、淡定從容、豁達樂觀的品格,是許許多多後人所無以企及的。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對從前讀過的楊絳先生的《幹校六記》、《將飲茶》、《洗澡》、《我們仨》等著作,也有了更深層的感悟與了解。有評論家這樣評價楊絳先生:「96歲的文字,竟有初生嬰兒的純真與美麗。」

讀《聽楊絳談往事》,你根本無法相信這是兩個耄耋老者的低語與對話,他們的心靈是那麼蓬勃而富有生氣,他們以心神的對接與交流,讓我們切切地感受到其間流動着溫婉感人的氣韻及對生命與社會的思考。

我覺得楊絳先生就像一根最具韌性的青竹,不論在生活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困苦與風霜磨礪,她始終以一顆昂揚而堅定的心在走自己的路。在錢鍾書先生的眼中楊絳先生是無所不能的,不論是做學問、寫作,還是面對日常生活的種種難題,似乎沒有什麼可以難得倒楊絳先生。所以錢鍾書先生說:「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一生曾拒絕過很多榮譽,淡泊名利、專事學問才是他們一生的所求。楊絳先生還將她與錢鍾書先生的部分稿酬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以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大學生努力學習、成材報國。

楊絳先生說:「我們一家三口都最愛清華大學。」 楊絳的「三進清華」和清華為錢鍾書「兩次破格」都被傳為佳話。而對他們的女兒錢璦來說,清華園是她童年美夢的搖籃。「好讀書」是錢、楊兩人的共同興趣,也是聯結兩人情緣的一條紅線。當年,楊絳一進清華就同「二書」 結緣:一為讀書,二為「鍾書」。

在談及死亡時,楊絳先生風趣幽默一如從前:「如果是現在的這副面貌,鍾書、圓圓會認得,可是我爸爸媽媽肯定認不得了。……我若自己聲明我是阿季,媽媽會驚奇說:」阿季嗎?沒一絲影兒了。」我離開媽媽出國時,只二十四歲。媽媽會笑說:「你倒比我老了!」爸爸和我分別時,我只三十三歲,爸爸會詫異說:「阿季老成這副模樣,爸爸都要叫你娘了。」

「我十五六歲,……是一個很清秀的小姑娘。……帶着我十五六歲的形態面貌上天,爸爸媽媽當然喜歡,可是鍾書、圓圓都不會認得我,都不肯認我。鍾書絕不敢把這個清秀的小姑娘當作老伴,圓圓也只會把我看作她的孫女兒。」……

楊絳先生的寂靜時光,更是智者的思考時光。穿過歲月,拭去不知何時浮上眼眶的淚水,讓我們看到了生命中一個個美好而真誠的瞬間。

曹操在《對酒歌》中云:「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但楊絳先生身雖耄耋,而心未老。她以做人與作文,為我們的被俗世污染的靈魂洗澡。我們愛她,因為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都是我們民族最可寶貴的財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