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八步區桂嶺鎮

八步區桂嶺鎮位於賀州市八步區東北部,總面積414.8平方千米(2017年),距賀州市區70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75210人(2017年),居住有漢、瑤、壯等多個民族。目前過境公路有G323國道賴開路,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桂嶺鎮因地處湘、粵、桂三省(區)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說。[1]

中文名稱: 桂嶺鎮

外文名稱: GuiLing Town

別 名: 桂嶺垌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1個社區,24個行政村委會

政府駐地: 桂嶺街道

電話區號: 0774

郵政區碼: 542806

地理位置: 賀州市八步區

面 積: 414.8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75210人(2017年)

氣候條件: 4月-10月清涼氣爽,11月-3月濕度較重

著名景點: 鳳凰塘\竹園明清古村,七里瀟賀古道,紅七軍整編舊址,周子祠遺址

火車站: 賀州火車站

車牌代碼: 桂J

GDP: 3.6億

目錄

簡介

桂嶺鎮位於賀州市八步區東北部,總面積414.8平方千米(2017年),距賀州市區70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75210人(2017年) ,居住有漢、瑤、壯等多個民族。目前過境公路有G323國道、賴開路,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桂嶺鎮因地處湘、粵、桂三省(區)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說。

桂嶺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馳名桂東的千年古鎮。三國吳黃武(公元222年)時桂嶺為古建興縣治所在地,境內有2000多年歷史的「瀟賀古道」,1955年桂嶺屬賀縣桂嶺區,1958年原桂嶺區改稱為政社合一的「桂嶺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稱桂嶺鄉人民政府,1984年開山從桂嶺分出獨立成鄉,桂嶺便改鄉為鎮。

桂嶺扼粵湘桂三省(區)交匯之要衝,自秦朝就有古道北通湘楚,東達粵地,建置歷史悠久,為馳名桂東的千年古鎮。

經濟情況

桂嶺鎮是賀州市17個重點鎮之一。近年來,桂嶺鎮藉助賀州市重點鎮政策優勢,確立了「城鎮建設、礦產石材、民生項目、林果產業、生態旅遊」的「五牌」工作思路,緊緊圍繞把桂嶺鎮建設成為「桂粵湘區域性中心城鎮及商貿重鎮」的發展定位,攻堅克難、奮發趕超。全鎮2015年實現工農業總值21.56億元,是2010年的1.41倍;實現工業總產值12.55億元,是2010年的1.4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8723.39元,是2010年的1.76倍;2015年末全鎮居民存款餘額8.1億元,是2010年的2.49倍。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

發展建設

2008年,總投資1.55億元,占地62.6畝的桂嶺商住中心開工,截至目前,8棟商住樓共200多套已全部交付使用;

2011年,吸引資金2.6億元,開發建設北環路商貿區,工程完工後,桂嶺城區面積將達到3.5平方公里;北環路商貿區建成後,將形成桂嶺一個新的商貿圈,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成為桂粵湘三省(區)交界商貿中心的名片。

從2012年起,該鎮逐年對城鎮的道路進行維修改造,投資600多萬元,累計維修改造道路3.1公里;投入50多萬元在東環路主要街道安裝了路燈;投資100萬多元對鎮區和部分村屯進行了美化、亮化。

隨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力推進,招商引資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14年,通過招商引資,盤活閒置資產,在西區的閒置土地上,總投資1億元,建設一個占地6600多平方米的金海灣廣華購物中心,進一步提升了桂嶺鎮的城鎮品位。

自桂嶺鎮2013年被賀州市選定為17個重點鎮之一以來,2014年7月,又被自治區列入廣西百鎮扶持壯大建設示範工程鄉鎮之一。

在桂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力推進中,也為桂嶺建設「生態鄉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2015年,該鎮25個村委(社區)已經成立村屯保潔理事會,制定完善了村規民約,文明衛生公約,建立環境衛生清掃保潔、環衛工人責任管理等管理制度,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意識。硬件方面,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修建水泥路132條共計113.82千米,村屯道路硬化率達到90%以上;改造農村危房2283座,修建排水溝12千米;為村屯配備分類垃圾桶600多個,垃圾清運車30輛;建成垃圾焚燒爐3座。另外,還在全鎮各村屯新栽或補栽各類景觀樹種6000餘株,新建花圃10餘個,進一步美化了村屯環境。2009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在全鎮範圍內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目前為止,該鎮6個行政村的飲水安全工程已全部竣工交付使用,解決了2萬多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其他村屯的飲水安全工程也在有序地推進建設之中,預計今年年底可以全部竣工並交付使用。

如今,桂嶺鎮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的『三清潔』活動正在有序開展,村屯長效保潔機制已經基本形成,『髒、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整治。 2014年10月份,桂嶺鎮還聯合八步區環保局、經貿局及組織鎮上各單位各部門200多人,對位於鎮郊不符合環保要求的3個紅磚廠進行了強制拆除,大大削減了由於該紅磚廠超標排放的環境污染。同時,又聯合公安、交通、城建等部門,對鎮區東環路和東區市場進行了全面清洗,如今,市場面貌煥然一新,秩序一片井然。

經過不懈努力,桂嶺鎮着實營造了一個天藍地綠、街美村潔、秩序井然的生活環境。

交通

國道G323穿境而過,早年建成了毗鄰鄉鎮最大的汽車客運站、賀州市鄉鎮最大的綜合貿易市場,圩日每日流動人口達 3萬人,成交額達 600 萬元以上。市場經紀中介完善,每天都有發往廣州、佛山、東莞等城市直達客車。

建制沿革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置臨賀、封陽縣,兩縣屬蒼梧郡,桂嶺屬臨賀縣轄。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置建興縣,屬臨賀郡(是年臨賀由縣改郡),縣治即設在今英民村桂嶺河畔之彭家寨。

西晉太康(280年—289)初年,改建興縣為興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廢臨賀置賀州,十八年(598),改興安縣為桂嶺縣,屬賀州郡,縣衙駐地從彭家寨遷至今南門西側的周子祠旁。

大業(605—616)初年,廢賀州,桂嶺縣改屬熙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復置賀州,桂嶺縣又改屬賀州。

元末,撤桂嶺縣入臨賀縣。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撤賀州,改賀縣,此為賀縣名之始,屬平樂府。

明萬曆時(1573--1619)賀縣設18里,分上、中、下三個「六里」,桂嶺屬中六里,稱桂嶺鄉。此後明、清兩朝,桂嶺曾一度置分縣衙門,設縣丞署理政事。

清同治四年(1865),賀縣仍沿用上六里、中六里、下六里之名,桂嶺仍屬中六里,稱桂嶺里。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賀縣改里設區,以區轄團、團又轄村,桂嶺屬第三區。

民國十五年(1926)第三區改稱賀縣桂嶺區,轄大寧、螺石、南東、南西、桂東、桂南、桂西、桂北、桂中、開山10個鄉97個村,4條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桂嶺仍屬賀縣桂嶺區,稍後曾改稱賀縣第二區,同年7月改桂嶺為第五區。

1953年,區、鎮人民政府改稱區、鎮公所,第五區區公所駐地桂嶺圩,轄白泡、英民、進民、西山、興德、文德、鳳凰、四聯、金山、新花、善華、瑞山、大慶、六合、草寺、蓮花、均洞、三合、東南、西南、安和。

1955年改第五區為桂嶺區,轄7個鄉68個初級社。

1958年9月27日,原桂嶺區改稱為政社合一的「桂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31日,公社調整為中心社,轄大寧、螺石、南鄉、桂嶺、桂東、桂北、開山、均連等8個分社。

1983年12月,桂嶺改社為鄉,稱桂嶺鄉人民政府。

1984年8月24日,開山從桂嶺分出,獨立成鄉,桂嶺改鄉為鎮。

1987年,桂嶺鎮轄24個村公所,1個居委會,135個村民委會,284個村莊,745個村民小組;

1995 年秋實行村級機構改革,村公所改稱為村民委員會,原村民委員撤併到新的村民委員會,居委會改稱街委會;

至2002年6月27日,街委會改稱社區,從此,桂嶺鎮轄24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284個村莊,745個村民小組。

桂嶺現存的有確切年限可考的有400年以上歷史的古村莊有32個,分別為田尾、竹園、黃寨、深圳、鳳凰塘、平安、桐木、萬成、小木園、榕水、黃排、三圳坡、尹屋、白石、鴨窩、垌心、白了、鴨塘、神祈、蘇屋、何家、梅花江、木馬坪、白竹、岩口、大木園、巫家、榕木、黃花塘、羅屋、下馬、蓮花坪(按可考建寨時間先後排序)。其中建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3)的田尾寨為桂嶺現存村寨建寨可考歷史最久的村寨,至今已有420多年的歷史。

地理環境

桂嶺鎮位於賀州市東北部、萌渚嶺南麓,乃粵湘桂三省(區)邊陲重鎮。東與廣東省連山縣接壤,南和大寧鎮相鄰,西與里松、開山兩鎮交界,北和湖南省江華縣毗鄰,全鎮總面積610平方公里。

萌渚嶺朝南起伏延伸經過桂嶺,芙蓉頂、官山、尖山、水源山、平頂山、金子山、斧頭尾、廣西界、天鵝坪、明燈頂、水頂山、蓋雲山、五指山、馬鹿塘、牛軛界、雙魚掛壁、天堂山、單竹崗、桃子仙娘等主要高山,把桂嶺環抱成一個盆地。四周崇山峻岭,層巒疊嶂,延綿不斷。

桂嶺鎮地處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其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春季暖和濕潤,陰雨連綿,常有倒春寒現象出現;夏季高溫多雨;秋季秋高氣爽,驕陽似火,乾旱明顯;冬季低溫乾燥。因受季風影響,一年四季溫差變化比較大,寒熱旱澇隨季節的變化而出現。

桂嶺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地形地貌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天氣變化較大,時有自然災害發生。

主要河流有桂嶺河(一稱桂西河)、桂東河(又稱金山河)、竹園江、草寺河(上段稱蓮花河)、西水河(也稱弓山江)。主要支流有七里河、香江、白竹江、西陽江等。上述主要河流,除桂嶺河發源於湖南江華縣境內的萌渚嶺外,其餘的均源於桂嶺境內的高山之中。水資源豐富,河流落差大、河床較淺,易引水灌溉,也利蓄水發電。

自然資源

桂嶺氣侯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溪縱橫。不論是四周環繞的高山,還是垌面廣闊的盆地,一年四季綠樹秀竹成蔭。河邊的沙洲或山邊的曠野,長年雜草從生。廣闊的綠色植被成為淨化桂嶺空氣的天然「調控機」。

桂嶺是賀州市的農業大鎮,工業含量相對低下,只有東面的芙蓉山、鷹揚關一帶有金、銀、鐵等礦開採,圩鎮手工作坊主要是焊制鐵質農具,均為少污染產業;近年來,桂嶺的經濟隨着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深入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主要靠招商引資開發水、電、農、林等可再生資源,搞綠色循環經濟,或搞城建、房產、市場開發,均為無污染產業;主要污染源為磚瓦燒制廠、機動車輛,但所排放的廢氣對廣袤常綠的桂嶺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影響不了空氣質量,故桂嶺一年四季空氣清新、天空明淨。

桂嶺水電、礦產、農林資源豐富,是一塊亟待開發的寶地。桂嶺雨量充沛,水系發達,水電資源極為豐富,河流水系主要有七里江、金山江、桂東河、竹園河、草寺河、桂西河等,已建成投產有馬頭電站、大慶電站、石門橋水電站、七里電站等12座水電站,總裝機量2.4萬千瓦,年產生效益1800多萬元,年上交稅金200多萬元。桂嶺地下礦物豐富,主要有黃金、白銀、鐵、鋅、鉛、稀土、泥碳、大理石、花崗岩等礦藏,目前正在打造鐵礦、花崗岩、粉體等重大開發利用項目。桂嶺土壤肥沃,農業資源豐富,擁有耕地面積6.6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木薯、黃豆、蓮藕、香芋、燈籠椒等經濟作物和蔬菜作物。桂嶺山多林多,林業資源豐富,經濟效益大。目前有林地面積約49.47萬畝,辦有草寺林場、桂開林場、芙蓉山林場、天堂林場等4個林場。

桂嶺山青水秀,河溪縱橫,除6條較大的河流外,溪、澗、渠、圳遍布村寨。水源豐富、水質較好,是桂嶺水資源的一大特色。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桂嶺大多數農戶都飲用江河溪圳之水。隨着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直接飲用江河溪圳之水的人已極少。一般農戶均自挖或合挖水井,汲取地下水飲用,山村或山腳附近的住戶多用塑管或竹簡引山泉水或澗水飲用。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桂嶺鎮區街道、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均接通自來水。2010年以來至今,各村已相繼建成各種自來水引水工程。

人文歷史

目前桂嶺鎮擁有一所區直中學八步區桂嶺中學,兩所初級中學:桂嶺二中、桂嶺三中,桂東、桂西、桂南、桂北、桂中5所中心小學,20所鄉村小學。學習氛圍濃厚,自古以來就是賀州人才輩出之地,小學考進市級示範性中學及中學考進省級示範性高中的人數和上線率居賀州市鄉鎮學校之首。

桂嶺鎮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唐末五代時期桂嶺籍詩人翁宏寫下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千古名句,成為賀州地區唯一詩歌作品能上《全唐詩》的著名詩人;有學者認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36位文化名人、宋朝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出生在桂嶺,他的《太極圖說》、《道書》對後來理學影響很大;宋代著名政論家、進士林勛也是桂嶺人,其《本政論》十三篇、《比較書》二篇,深得朱熹、陳亮賞識;南宋名將岳飛曾在桂嶺圍剿曹成,主戰場即今桂嶺將軍嶺;中國歷史唯一的瑤族皇太后明孝穆皇太后李唐妹祖居桂嶺善華村白石寨;清光緒時期的進士于式枚、於式棱、張煜以及現代郭沫若夫人於立群等著名人士,皆為桂嶺籍人;1931年1月14日,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率紅七軍東進江西中央蘇區時,曾沿瀟賀古道進入桂嶺,並在桂嶺張公廟駐紮整編3日,這就是著名的「紅七軍桂嶺整編」。

整編後紅七軍分別經湖南大錫和「兩廣官道」鷹揚關挺進廣東;藝術大師關山月題名的鷹揚關屹立於兩廣交界處,聲名遠揚。鎮內保存比較完善的深具藝術、歷史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的有瀟賀古道、英民村桂嶺蕪城、善華村清代民居群、竹園村明清古村寨、大慶村鳳凰塘清代民居群等人文歷史古蹟

風景名勝

一腳踏三省(桂粵交界鷹揚關),張公廟(紅七軍桂嶺整編舊址),將軍嶺(岳飛戰曹成主戰場),周氏縣令舊址(周敦頤),明孝穆皇太后李唐妹祖居,七里水庫(瀟賀古道),英民村桂嶺蕪城,善華村清代民居群,竹園村明清古村寨,大慶村鳳凰塘清代民居群。

著名人物

翁宏,周敦頤,李唐妹,于式枚,於立群

視頻

舞所不在 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小區廣場(文藝匯演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