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旅行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畫幅上方峰巒直矗而又機變百出,山間雲煙瀰漫,霧氣升騰,有寺院古剎隱現其間。近景峰腳下荒村院落,野店雞嚎,酒旗隨風舞動,仿佛提醒往來行旅歇息打尖,又有驢騾雞犬,讓人感受到山野間濃郁的田園氣息。
圖畫簡介
絹本,水墨, 縱:144.4厘米, 橫:56.8厘米。
作者簡介
關仝,又名童或同,長安人,工畫山水,師從荊浩,刻意力學,遂自成一家,時人稱「關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與李成、范寬齊名,在北宋號「三家山水」。
畫作背景
唐宋之交,史稱「五代十國」,雖然時局不穩,政權更迭變換,但作為繼承文明和審美品格的一種藝術形式,繪畫擁有着晉唐以來的濃厚文化積澱,並出現了眾星燦耀的大氣象。 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連接唐、宋繪畫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國繪畫發展史上的著名畫家,成為後世歷代畫家學習的楷模。在這段時期,繪畫的基本技法、構圖程式及繪畫理論趨於成熟,產生了不少堪稱經典的曠世佳作。董源、巨然曾有師承關係,以細潤畫風描繪江南景物;荊浩與關仝亦是師承關係,畫風雄偉凝重。關仝是荊浩的入室弟子,刻苦用功,深得荊浩的筆墨之法,將其師開創的全景山水以及勾、皴、擦、染、點的山水畫技法推向了成熟,力逾其師。後人將關仝的山水畫稱為「關家山水」,並將他與宋初的李成、范寬並稱「山水畫三大家」,代表—廠宋代山水畫的主流。 關仝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富有生活氣息。構圖兼顧高遠法與平遠法,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石木畫法師出畢宏(唐代畫家,擅畫樹石),樹木有枝無干,落墨漬染生動,饒有氣韻。有人評關仝之畫曰:「蓋仝之所畫,脫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宋無名氏著《宣和畫譜》)又有人評其畫曰:「其畫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湧出,而又峰岩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遠,磴道邈絕,橋杓村堡,杳漠能備,故當時推尚之。」[1]
作品賞析
去主幹,皴寫山石,堅實而富有質感.體現出關仝的獨特畫風.關仝的筆法十分簡明,而且取景很多,但整幅畫卻氣勢磅礴,意境悠遠.元人黃公望題其<層巒秋靄圖>道:"群峰矗矗暮雲連,蘿磴逶迤鳥道懸;落葉深深門半掩,疏花歷歷客猶眠.岸端飛瀑為青雨,江上歸舟溯碧煙,應識個中奇絕處, 昔年洪谷屬君傳."(<元詩選二集•大痴道人集>)此圖繪荒山行人.畫幅上方峰巒直矗而又機變百出,山間雲煙瀰漫,霧氣升騰,有寺院古剎隱現其間.近景峰腳下荒村院落,野店雞嚎,酒旗隨風舞動,仿佛提醒往來行旅歇息打尖,又有驢騾雞犬,讓人感受到山野間濃郁的田園氣息.圖中樹木虬枝盤曲,略去主幹,皴寫山石,堅實而富有質感.體現出關仝的獨特畫風." 關仝的筆法十分簡明,而且取景很多,但整幅畫卻氣勢磅礴,意境悠遠。此圖繪荒山行人。畫幅上方峰巒直矗而又機變百出,山間雲煙瀰漫,霧氣升騰,有寺院古剎隱現其間。近景峰腳下荒村院落,野店雞嚎,酒旗隨風舞動,仿佛提醒往來行旅歇息打尖,又有驢騾雞犬,讓人感受到山野間濃郁的田園氣息。圖中樹木虬枝盤曲,略去主幹,皴寫山石,堅實而富有質感。體現出關仝的獨特畫風。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此幅《關山行旅圖》(見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絹本淺設色,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構圖上以一條河從左向右斜下而流,將畫面分割成「z」字形。河右邊是起伏的山巒,以高遠法向上畫出巨峰,突兀高聳,形如捲雲,這是關隴山川的特色;河左岸地勢略為平緩,有一座木橋連接兩岸,橋上及岸邊都有行人,騎驢或者徒步向旅店走來。畫面的下方以平遠法繪出一家山野旅店,旅客在其或行或坐,休憩飲茶,一婦人燒水,數孩童嬉戲,旅店周圍有雞犬、豬圈,並有一小船停泊河邊——真是一派寧靜和諧的生活景象!而山間樹木,均是空枝無葉或有枝無干,此為「關家山水」的獨特畫法。其用筆簡勁老辣,富有節奏感,所謂「以書入畫」也。山石先勾勒後皴擦,用的是「點子皴」或「短條子皴」,筆法縝密,然後用淡墨層層漬染,故顯得凝重硬朗.這與董源、巨然畫江南山水的圓柔迥然不同。據載,明代書畫家王鐸在這幅畫背邊留下題識:「關仝畫多淋漓博大,旁若無人,此幀精嚴,步驟端詳……」
《關山行旅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畫面上部的一座大山,這座山峰幾乎占據了畫面三分之一的面積。山頂外輪廓是以粗壯彎曲的弧線,向左右擴展,然後逐漸向內收縮,使巨大的山頭,有一種向左傾斜的危險。接着又漸漸向外延伸成八字形,這樣山勢顯得更加奇險。在輪廓線內,作者用線勾出岩石的自然紋理,再加上點子皴,巨大的山頭如快要崩裂一般。 而且這座突兀的山峰並不像一般遠山那樣越近顏色越淡,而是層層疊疊的山石用較濃的墨色,用特有的粗筆勾線描繪,但是由於溪流的蜿蜒和山路的迴轉將它推得極遠,所以並沒有頭重腳輕的壓抑之感。在這座巨峰左邊,有兩座尖尖的小峰,與先前那座巨峰相比,形成鮮明的對比,但這兩座小峰在視覺上卻能給人一種向上的張力,似乎在抵禦旁邊巨大山頭的墜落。山腰雲煙縹渺,山間樓觀隱現,造成一種玄妙之境,令人神往。畫面中部,煙雲深處流出溪水,從左上至右下貫串整個畫面,形成一種對角線構圖。溪岸邊是一條從山上蜿蜒而下的山路,一行人馬正在山路上行走。 一座小橋橫跨溪上,橋上也正有行人經過,作者用筆巧妙,通過一座小橋使得全畫氣脈相通,克制了生硬而使畫面變得柔和。溪水兩岸坡腳呈犬牙形,交錯呼應,使畫面更顯出了真實生動,富有活力。畫面的底部,描繪了山村小鎮的景象:道路兩邊有村舍、客棧、街市、場院。人們往來於其間,有的騎驢、有的負薪、有的對語,還有伏地者,可能是在行古禮吧。總之,畫中人物被描繪得細緻逼真。 另外,院子裡的雞、圈裡的豬、涼棚下的驢和亂跑的狗,皆被刻畫得趣味橫溢,使畫面洋溢出北方山村小鎮的生活氣息,這也是早期山水畫的特點之一。不過,據說關仝不擅長畫人物,所畫人物多請一位名叫胡翼的畫家幫他補上,所以胡翼也因此留名畫史。作者用筆採用「高遠」與「平遠」兩法,所繪樹木常常是有枝無干。在這幅畫中,枯樹、寒林確實都是枝幹突出,而主幹不甚明顯,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饒於墨韻。皴寫山石,有如「刮鐵」般的堅實,質感十足,都顯示出關仝山水畫的風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