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是1969年至1975年設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由軍隊管理的農墾組織。以下鄉知識青年為主,包括現役軍人、複轉退軍人、地方幹部、農墾職工等群體組成。採取兵團-師-團-連建制,不常設營級。出版《兵團戰友報》。

目錄

歷史

1967年5月26日,大軍區級的內蒙古軍區降格為省軍區級,隸屬於北京軍區。1968年下半年,北京軍區內蒙古山西三方商定,合併幾個農墾組織籌建新的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設置兵團籌建領導小組。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由下述單位合併組建新的兵團:

• 內蒙古區直機關毛澤東思想大學校總校、5所分校(1968年9月20日成立,安置下放幹部與知識青年)

• 原內蒙古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966年2月成立,隸屬於當時為大軍區級的內蒙古軍區)全部。

華北農墾兵團(1966年2月成立,隸屬北京軍區,位於山西雁北地區,機關駐大同市花園屯)大部。

• 西北林業建設兵團第四師籌備處(1966年7月在內蒙古組建,轄2個團)

1969年5月7日正式成立[1],駐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區委黨校大院。當時組建了第一、二、三、六師共4個師,24個團,246個連隊,下鄉知識青年5萬餘人,全體在職人員7萬餘人。知青每人發給安置費400元、第一、二、三年津貼費每人每月分別為5、6、7元,連隊大灶伙食費每人每月13.5元;每人每月供應糧食45斤、食油4兩。實行供給制,發放衣被。由於地處邊疆對抗蘇蒙的第一線,兵團接收的知識青年要求家庭與本人歷史清白。

1970年,又組建了2個師,15個團。

1971年,內蒙古兵團已有41個團(包括2個工業團)、4個相當於團級的工礦企業,職工10.1萬人,其中知識青年7.55萬人,另有家屬3.8萬人,人口共計14.5萬人。

1973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決定各地生產建設兵團由大軍區領導改為省級政府領導。

1975年,隨著全軍大整頓大裁員,全國所有生產建設兵團都脫離軍隊系統,改為地方農墾。1975年4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向國務院、中央軍委上報了《關於改變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體制問題的請示》。1975年6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以「國發1975[95]號《關於改變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體制的批復》」:撤銷兵團、師兩級機構,農牧業團改為國營農牧場,劃歸盟、市農牧場管理局或農林局農牧場管理科領導,此外還設自治區農林廳直屬的烏拉蓋農牧場管理局。兵團戰士升學、參軍、招工和口糧標準、公費醫療、探親、病退、困退等政策一律不變。 1976年4月3日,內蒙古區黨委和革委會向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報送了《關於改變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體制工作的情況報告》,共有農牧團場81個、工礦企業19個、職工9萬多人、耕地160多萬畝。截止1979年底,歷年返城的兵團知青共計71 829人,占知青總數的72.83%。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後接收知青情況簡介

1969年全年內蒙古兵團共安置知識青年50843人;按照當時的衡量標準,其中出身好的知識青年占了85%;女知識青年占53%。

1970年共接收城市知識青年26580人,其中男知青13358人,女知青13222人。

1971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總人口為144600人,其中現役軍人5600人,職工101000人(包括75000名知識青年),家屬為38000人。

1975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七萬多知青轉交給地方[2]

1978年,10月31日——12月10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知識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發出了《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和《國務院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宣佈原生產建設兵團的知識青年已是國家職工,不再辦理病退、困退回城。11月20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

知名的兵團戰士

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世界科學院院長。1970.9—1974.9,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十八團機運連戰士。

• 羅保銘,海南省委書記

• 任亞平,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1969.05—1975.07,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三團戰士。十三團為工業團,1975年改為包頭市第二閥門廠等。

視頻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相關視頻

為了加強北部邊防責籌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農機廠50周年聚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