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歸雲·向深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歸雲·向深秋》

作品名稱: 《鳳歸雲·向深秋》

創作年代: 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文學體裁:詞

作者:柳永

《鳳歸雲·向深秋》[2]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作品。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因其一生常處於奔波輾轉的道途中,因而對相思離別,對遊子羈旅行役的悲哀都有着極深的感慨,也因此柳詞中出現了許多前人詞中沒有過的場景和景物描寫以及身世感慨的抒發,拓寬了詞的表現領域,在詞史上,可謂是一了不起的貢獻。

詞以「向深秋,雨餘爽氣肅西郊」開篇,既點明時令—已是深秋時分,又交代了地點是城西郊外,「爽」、「肅」二字,把深秋雨後給人帶來的寒冷和肅殺的感覺傳達了出來,使人仿佛嗅到了涼爽的空氣,感受到了雨後的陣陣寒意。「陌上夜闌」,詞人走在小路上,夜已闌珊,黑夜將要過去,白天就要來臨。破曉時分,也正是一天中氣溫較低的時候。李煜曾言「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是說薄薄的羅衾擋不住五更晨寒的侵襲,這尚且是在室內,對於一個正奔走在道路上的行客,夜間破曉的征途中,其寒更甚,詞人的辛苦與辛酸已暗含在其中。所以他才會感到「襟袖起涼飆」,「飆」是強大的風,還不是微風,這樣的涼風吹進衣襟兩袖之中的感覺恐怕是很難耐的。這時,抬頭而望,「天末殘星,流電未滅,閃閃隔林梢」,天邊掛着幾點殘星,還有一顆正在隕落的流星,帶着閃爍的光芒,在樹林那邊沉沒了,這樣真切的描寫與形容,如無親身的經歷,恐也難有所為。正是這些情景的出現,使得詞的表現領域有了進一步的拓寬。隨着行進時間的繼續,這時,破曉的雞聲已經唱過,山的那一邊已隱隱有旭日的光影出現,於是,漸漸可以分辨出山中漫長而崎嶇的小路。這裡,「又是」表明了詞人在路上這樣地奔走已經不是一天了,其旅途生涯的艱辛由此可知;「漸」字使得太陽光影的出現有了流動之感,時間上有了過程之感;「迢迢」二字言其路程的遙遠和不可知,也暗含對未來前程不可預料的渺茫之感。

過片以一韻六句「驅驅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漫相高」一氣呵成,似一聲已壓抑太久的吶喊,衝口而出;又像是自詰之語,一吐為快,感情激越,發人深省。李漁《窺詞管見》云:「一氣如話四字,前輩以之贊詩,予謂各種之詞,無一不當如是。如是即為好文詞,不則好到絕頂處,亦是散金碎玉,此為一氣而言也。」認為只有做到「一氣如話」,才能使詞作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裡柳永恰恰做到了。「驅驅」是柳永羈旅行役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它可以較為形象地表現行客在路途中辛苦跋涉的狀態,這也是柳永一生中淒涼狀態的一個形象寫照。光陰荏苒,歲月催人老,那麼在青春壯年時,就應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對於柳永這樣一個心高氣傲、有着極高理想志意的人來說沒有比美好年華消逝在路途的奔波上更讓他痛苦的了。而這種「驅驅行役」又是為了像「蠅頭」、「蝸角」般極其微小的「利祿」與「功名」。但這些「畢竟成何事」,至此,詞人可以說是參透了仕途的真諦,所以才說出「漫相高」一句,以一個「漫」字將世人對功名利祿的誇耀一筆否定。這一連六句先是兩組四字對句,緊接一個反詰,再以三字的感嘆句結住,語勢一氣貫注,把自己追求仕途而徒耗年華的悲慨深切地吐露出來。

下片次韻緊承前韻,自責自問後繼以自悔:自己「拋擲雲泉」,丟棄了山水之樂,「狎玩塵土」,流連於仕途,而自己當年的「壯節」—那些偉大的理想和抱負,就這麼隨隨便便地消磨殆盡了。「壯節等閒消」,一「壯」一「閒」兩相比照,情感抒發得沉痛哀婉。自悔之後,「幸有」大自然的「五湖煙浪」,可以載着「一船風月」,歸入其中終老過着「漁樵」的生活。「會須」二字強調着詞人此刻的決心。柳永的青年與中年,熱衷於仕途的取進與世俗的享樂,並不曾真正歸隱過。此時,由於仕途蹭蹬而生厭倦與反思之後,抒寫歸隱之志,還是十分真切可信的。

統觀全詞,上片寫景真切自然,感情較為悠遊不迫,筆調較為舒徐從容,內容多為描述;下片直抒胸臆,言志抒情,反覆陳詞,語言精警,感情恣肆,一發難收,筆調也變得急促起來。這首詞使過去詞中「春女善懷」的感情轉變為了「秋士易感」,拓展了詞的表現領域,由此也充分體現了柳永其人性情率真的特點和柳詞的價值與意義。

詩詞正文

譯文

面對深秋時節,雨後的西郊涼爽肅殺。小路上黑夜將盡,衣袖生起陣陣涼風。天的盡頭星星將落,閃電在樹梢那邊不停閃動。又是拂曉雞鳴聲起時,明亮的陽光開始升動,遙遠的山路漸漸明晰。

奔走辛勞的行役,漸進流失的光陰,只是為那不足掛齒的蠅頭利祿,微不足道的蝸角功名,到頭來一事無成,徒然相爭勝。拋擲雲山泉石的歸隱,戲弄於塵世,將壯烈的節操輕易消亡。幸好可像范蠡攜西施一樣,在似雲濤的煙浪里,駕乘滿載風情的扁舟泛遊五湖,是已到應當歸去終老隱居的時候了。

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東(今山西),曾為沙縣縣丞,在州郡頗有威信。父親柳宜,出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南唐滅亡後,柳宜供職北宋,任雷澤縣令,不久,改為費縣縣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於其父任所(984年,費縣)。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鄉,遊覽名勝中峰寺,作詩《題中峰寺》。柳永讀到《眉峰碧》,甚愛此詞,將它題寫在牆壁上,反覆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雲•六六真游洞》,歌頌家鄉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雲之意」。

表面上看,柳永對功名利祿不無鄙視,很有點叛逆精神。其實這只是失望之後的牢騷話,骨子裡還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魚水》中一方面說「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自我安慰說「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因此,他在科場初次失利後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戰科場。

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製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7]

視頻

中國文學——柳永情懷
宋詞十家之柳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