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利率債投資策略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利率債投資策略》,副標題:研究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城成,吳凱斌 著,出版社: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合理閱讀使一個人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1],全面提升人文素質[2],為走向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基於筆者從事固定收益投資與研究工作多年的自身實際體會,對自己過往的債券投資交易生涯所做的一個系統性思考。 銀行自營部門對信用債的投資限制有很多,尤其是資本充足率與授信額度的約束,導致很多投資標的無法入庫。而一旦信用債發生實質性違約,會對表內債券的估值產生很大衝擊,進而可能造成資產減值損失,直接影響銀行利潤。因此,作為銀行間市場主流的利率品種一直是自營部門的核心資產,本書將詳細論述利率品種的研究方法。 身處市場中的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學習、反思和成長。而每一次認知或投資能力上的階梯式突破實際上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截至目前,筆者總結自身有三次比較大的認知能力提升,每一次均是從內心深處對投資認知所產生的蛻變,在此與讀者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目錄

第一篇 債券組合投資策略 第1章 落葉而知秋:宏觀數據在債券投資中的運用 /3 1.1 宏觀經濟與宏觀數據的因果關係分析 /8 1.2 讓數據更好地服務於債券投資 /9 第2章 基於政策利率的角度思考債券定價機制 /11 2.1 穩定基本盤需要政策逆周期調節 /12 2.2 以 MLF為錨的利率線定價體系 /16 2.3 通過利差計算債市配置的合意區間 /21 第3章 探索基本面向債市「由面及點」的傳導邏輯 /25 3.1 房地產與無風險利率的相關性分析 /26 3.2 宏觀層面———房地產投資改變市場流動性結構 /27 3.3 微觀層面———房地產投資影響債券資產回報率 /30 2 利率債投資策略 第4章 經濟周期是債市的核心驅動力量 /34 4.1 「發改委發聲」闡明供需失衡的現實 /37 4.2 關鍵指標揭示當前周期的位置 /37 4.3 債券投資策略的正確選擇 /43 第5章 收益率線形態的博弈 /45 5.1 啞鈴型與子彈型策略收益對比 /48 5.2 線形態變動下兩種組合的業績歸因 /49 5.3 投資策略取決於市場環境 /52 第6章 淺談信用品種投資思路 /54 6.1 債券歷史行情一覽 /55 6.2 AA 證券公司金融債與 AA 城投債品種分析 /56 6.3 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的征 /61 6.4 投資二級資本債的潛在風險 /65 6.5 二級資本債發行難度提升 /68 第二篇 債券短線交易 第7章 靈活運用基差策略以增厚收益 /73 7.1 國債期貨合約的內嵌期權 /75 7.2 正向套利與反向套利的策略選擇 /76 7.3 基差交易時點的判斷及建議 /79 第8章 高頻交易之「決戰1分鐘線」 /81 8.1 短線交易逐漸成為主流 /82 8.2 巧妙運用國債期貨1分鐘 K線圖 /83 8.3 遵守交易紀律,勤動腦多反思 /85 第9章 從宏觀到微觀———市場情緒指導投資交易 /88 9.1 國內債券市場投資者行為分析 /89 9.2 實踐中的短線交易 /91 第10章 投機交易的風險與應對方法 /97 10.1 技術分析常常會失靈 /98 10.2 勝之有道———主力資金的提前布局 /99 10.3 兩種方法靈活應對風險 /100 第11章 債券交易盤「內卷化」的反思 /102 11.1 債券交易盤的優勢與局限性 /102 11.2 「賺錢效應」下降後的焦慮 /104 11.3 希望與 /106 第三篇 債券組合的風險管理 第12章 現券利率風險的測算與分析 /111 12.1 久期難以完全衡量利率風險 /112 12.2 靜態指標之「歷史波動率」 /113 12.3 動態指標之「平移加權波動率」 /116 第13章 主要衍生品的征和估值方法 /120 13.1 品種1———國債期貨 /121 13.2 品種2———期權 /125 13.3 品種3———利率互換 /136 4 利率債投資策略 第14章 投資組合的利率風險免疫策略 /146 14.1 久期風險 /148 14.2 收益率線風險 /149 14.3 如何實現利率風險免疫 /150 第四篇 債市歷史回顧 第15章 2002年至2022年10年期國債收益率走勢分析 /157 15.1 2002—2008年次貸危機前期 /158 15.2 2008—2016年強刺激與弱需求 /164 15.3 2016—2020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71 15.4 2020—2022年抗擊疫情時期 /174 第16章 中美債市定價邏輯的演繹與思考 /177 16.1 中美10年期國債行情回顧 /178 16.2 中美債市定價底層邏輯的差異 /181 16.3 從各自獨立到聯動影響 /182 16.4 中美國債利差走勢分析 /184 結尾 /18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