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匈牙利歷史 |
中文名: 匈牙利歷史 首 都: 布達佩斯 |
匈牙利歷史,匈牙利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的喀爾巴阡盆地。北同捷克斯洛伐克為鄰,東與蘇聯、羅馬尼亞交界,南接南斯拉夫,西連奧地利。疆域面積93036平方公里。人口1012萬(1982),其中98.6%為匈牙利人(亦稱馬扎爾人)。不少居民信奉天主教和新教。官方語言匈牙利語。首都布達佩斯。[1] 匈牙利王國時期 馬扎爾人屬芬蘭-烏戈爾人,9世紀結成遊牧部落聯盟,其中有7個馬扎爾部落。約896年首領阿爾帕德率領馬扎爾人越過喀爾巴阡山,來到現今匈牙利境內,後與民族大遷徙時定居於此的匈奴人後裔相融合,成為今匈牙利人祖先。他們在發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擴大了貧富分化,階級逐漸出現。972年吉查大公(972~997在位)統一匈牙利各部落,975年改奉天主教,為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基礎。997年伊斯特萬一世任匈牙利大公(約997~1038在位),1000年建立匈牙利王國。在位時,打擊氏族貴族,加強王權,分封土地。從此,封建制度逐步確立。他死後,國內發生長期的王位之爭和外族入侵。至拉斯洛一世(1077~1095在位)和卡爾曼(1095~1116在位)統治時期,國內政治局勢才得以穩定,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農田輪作制開始推廣。隨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出現大批農奴和自由民。封建貴族對外侵略擴張,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王國淪為匈牙利的附庸。13世紀初期,王位之爭再起,增強了封建割據勢力,削弱了王權。1222年,安德拉什二世(1205~1235在位)被迫頒布賦予封建貴族以各種特權的金璽詔書(1222),從而,加劇了國內的混亂局面。1241~1242年,蒙古軍隊乘虛而入,一度攻占全國。貝拉四世(1235~1270在位)重建國家,修建要塞,發展城市經濟,加強軍事力量,對外擴張。1301年阿爾巴德王朝絕嗣,國家陷入內亂。1308年那不勒斯安茹王朝查理·羅伯特登上匈牙利王位(稱查理一世,1308~1342在位),與部分貴族聯盟,征服最強盛的貴族集團,重建軍隊,鞏固了王權。實行固定稅收法,鼓勵採礦業,鑄造永久性貨幣,發展對外貿易。1342年其子路易一世(1342~1382在位)登基,保護中小地主利益,遏制大貴族勢力增長,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發展。14世紀末,匈牙利重陷內亂,奧斯曼軍隊不斷襲擾,農民處境惡化。1396年國王西吉斯蒙德率領的十字軍在尼科堡戰役中敗於奧斯曼軍隊。1437年匈牙利所轄特蘭西瓦尼亞爆發農民起義。以後,奧斯曼入侵活動更加嚴重。匈牙利小貴族出身的攝政匈雅提·亞諾什(約1407~1456)率軍屢次挫敗土耳其人,1456年帶領匈牙利、波蘭、捷克、德意志騎士組成的一支3萬人的軍隊,在貝爾格萊德大敗由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統帥的10萬奧斯曼軍隊,暫時阻擋了奧斯曼帝國向歐洲的擴張。1458年其子馬加什一世執政時,匈牙利王國大力擴張領土,國勢達到鼎盛。他死後國家由盛轉衰,1514年爆發多熱起義。同年10月,貴族會議制定三一法典,殘酷迫害農民,阻礙城市經濟發展。1526年夏奧斯曼帝國入侵,8月,匈牙利軍隊在莫哈奇之戰中慘敗,國王路易二世身亡。1541年土軍占領布達,吞併匈牙利中部和南部大片土地,統治匈牙利達1個半世紀。 尼科堡戰役(1396)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 莫哈奇戰役後,匈牙利貴族推舉斐迪南一世兼任匈牙利國王(1556~1564在位),哈布斯堡王朝(見哈布斯堡家族)兼併匈牙利西部和東北部。1683年7月土耳其兵臨維也納,奧土戰爭爆發。1686年,奧地利與波蘭、俄國、威尼斯結盟,扭轉戰局。1697年9月,土耳其被擊潰。1699年1月26日,在中立國的調停下,土耳其與「神聖同盟」各國(奧地利、威尼斯、波蘭、俄國)簽訂《卡羅維茨和約》。依約,奧地利獲得匈牙利大部地區和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地亞等地。1703年拉科齊·費倫茨二世(1676~1735)領導匈牙利進行民族獨立運動,1707年在法國支持下,一度推翻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對匈牙利的統治,任匈牙利國家元首。由於未曾消滅封建壓迫,逐漸失去農民支持,1710年失敗。1711年《索特馬爾條約》規定匈牙利成為奧地利的一個「不可分割」的行省。匈牙利在政治上喪失了獨立,在經濟上成為奧地利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出現的資本主義經濟受到嚴重阻礙。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了匈牙利的民族民主運動。匈牙利先進的知識分子以雅各賓派的方式建立秘密團體,準備發動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未能成功。塞切尼·伊斯特萬伯爵(1791~1860)曾提出廢除農奴制,學習西方農業技術,發展交通運輸業,推進教育事業等資產階級改良方案,也無法實現。科蘇特·拉約什(1802~1894)主張擺脫奧地利獨立,廢除勞役制,解放農奴,實行普遍課稅、普選權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資產階級改革。詩人裴多菲·山道爾(1823~1849)在佩斯參加和領導激進青年組織「青年匈牙利」,歐洲1848年革命爆發後,他於同年3 月15日領導佩斯人民舉行反抗奧地利的民族起義。奧皇約瑟夫一世(1848~1916在位)被迫承認匈牙利民族政府。次年4月匈牙利共和國成立,科蘇特·拉約什任元首。8月中旬俄奧聯軍鎮壓了革命,裴多菲·山道爾在前線犧牲,科蘇特·拉約什逃亡國外 (見彩圖)。但革命打擊了封建農奴制度,推動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1867年春,奧匈兩國統治集團達成妥協性協定,成為二元君主制奧匈帝國。匈牙利國內外矛盾暫時緩和,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1880年成立第一個工人階級組織──全國工人黨,1890年改名匈牙利社會民主黨。 匈牙利人民抗擊入侵的沙俄軍隊(1848) 資產階級共和國時期 19世紀末葉,匈牙利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出現壟斷資本和金融資本。1914年追隨德奧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傷亡近20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2/3,工農業生產下降到戰前的50%。1918年10月底,匈牙利秋玫瑰革命爆發,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獨立。10月31日,成立以卡羅伊·米哈伊(1919在任)為首的資產階級聯合政府。1918年11月24日匈牙利共產黨成立。卡羅伊·米哈伊政府集中全力阻止革命進一步發展,未能擺脫政治、經濟困境。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匈共領導廣大工農群眾於1919年3月21日與社會民主黨聯合奪取政權,成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同年8月1日,革命政權被顛覆,君主立憲政體復辟。1920年3月,海軍上將霍爾蒂·米克洛什任攝政,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同年6月4日在法國凡爾賽特里亞農宮,協約國與匈牙利簽訂《特里亞農和約》,匈牙利喪失70%的領土和約50%的人口。20世紀30年代中期,右派激進黨和法西斯勢力日益加強,霍爾蒂·米克洛什反動集團逐漸靠攏德國和意大利。1940年11月,匈牙利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194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追隨德國軍隊作戰。1944年5月匈共發起組成「匈牙利陣營」(後稱「匈牙利民族獨立陣線」),領導人民進行反法西斯鬥爭。1944年9月,蘇軍進入匈牙利,同年12月22日匈牙利臨時民族政府成立,28日匈對德宣戰。1945年4月4日,在蘇軍支持下,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全國。 人民共和國時期 臨時民族政府進行了土地改革、工業國有化等民主改革。1946年2月1日,匈牙利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948年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併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拉科西·馬加什任黨的第一書記。同年開始農業合作化運動。1949年8月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是國民議會,國家最高執行機關是部長會議。同年10月6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50年實行以發展重工業為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由於經濟建設中工農業比重失調,以及以拉科西·馬加什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所犯錯誤,給國家政治、經濟造成嚴重損失,引起廣大人民群眾不滿,釀成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的爆發。同年11月,卡達爾·亞諾什任工農革命政府總理,調整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推動了工農業發展,以勞動人民黨為基礎開始重建黨的組織,改名為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1957年任黨的第一書記。1968年開始實行全面的經濟體制改革。1989年10月,國會修改憲法,規定國家實行「多黨制」,國名改為匈牙利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