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工業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北京航空工業學校,簡稱北京航校,又名為華北第一工業學校,是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創建的一所航空工業中等專業學校,位於北京市。學校先後隸屬於重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三機械工業部(中國航空工業部前身)。
汽車工程學院學校簡介
北京航空工業學校,簡稱北京航校,又名為華北第一工業學校。
1969年6月10日,北京航空工業學校改建為長空機械廠,生產航空發動機油泵。
北京航空工業學校(簡稱為「北京航校」)原位於德勝門外葦子坑,即現在的健翔橋以北、京藏高速公路以東、鳥巢國家體育場和水立方戲水樂園以西的安翔里社區所在地,占地188000平方米,是一所培養航空工業中等技術人才的中等專業學校。
從1952年建校,至1969年9月改為國防二辦長空機械廠,總共經歷了17年的風雨歷程。北京航校建立之初由於保密的需要對內稱北京航空工業學校,對外稱《華北第一工業學校》,後來統一稱《北京航空工業學校》。由於學校一段時間增設了大專班,學校自1960年2月升格為「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1963年初恢復為「北京航空工業學校」校名,停止招收大專生。北京航校隸屬於原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後隸屬於第一、第三機械工業部,即後來的航空工業部,是資格最老的部屬航空工業中等專業學校之一。建校初設有活塞式發動機、噴氣發動機[1]、飛機設計與製造和航空零件機械加工四個專業,後調整為飛機製造與裝配、航空電機電氣設備裝配與試驗、航空零件機械加工專業,1964年又增加了化學分析和機床維修專業。
解放初期,遵照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關於建廠同時建校,以適應抗美援朝戰爭的迫切需要,儘快裝備空軍飛機」的決定,由地處北京南苑的國營211廠抽調以後來任北京航校副校長的劉光同志為首的得力幹部,籌劃北京航校的教學和基本建設工作。1951年9月開始籌建,1952年10月3日舉行首屆開學典禮,開始在211廠借房辦學開課。1954年6月從南苑遷移到德勝門外葦子坑校址。
1952年10月,前蘇聯援華教育專家組一行三人在北京航校分步驟地對學校的各項工作進行了指導,為學校的建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1955年9月專家組在華合同期滿回國。
首屆學生來自於張家口解放軍軍事工程學校、南京軍事學院,以及浙江軍區、山東軍區等部隊中選送的現役軍人共603名。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是為抗美援朝入伍的中學生,也有一些是解放戰爭[2]中參加革命的老同志。1953年8月、1954年8月和1956年2月是北京市各中學選送的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從1955年8月開始由全市統一考試中錄取出類拔萃的學生入校學習,1965年錄取了最後一期學生。1955年8月,第一期畢業生走出校門,1969年9月最後一期學生畢業,共17期7403名學生畢業,其中含大專生375名。
專業設置
1、活塞式發動機專業。
2、噴氣發動機專業。
3、飛機設計與製造專業。
4、航空零件機械加工專業。
5、飛機製造與裝配專業。
6、航空電機電氣設備裝配與試驗專業。
7、化學分析專業。
8、機床維修專業。
歷史沿革
1952年,北京航空工業學校創建,對外稱華北第一工業學校。
1960年,更名為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
1963年,更名為北京航空工業學校。
1969年,北京航空工業學校改建為長空機械廠。
視頻
北京航空工業學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噴氣發動機歷史上的10座里程碑,搜狐,2020-04-19
- ↑ 【乾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 ,搜狐,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