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刁雍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史·刁雍傳出自《北史》,史書是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1]
原文
刁雍字淑和,勃海饒安人也。曾祖協,從晉元帝度江,居京口,位尚書令。父暢,晉右衛將軍。初,晉相劉裕微時,負社錢三萬,違時不還,暢兄逵執而征焉。及誅桓玄,以嫌,先誅刁氏。雍與暢故吏遂奔姚興,為太子中庶子。
及姚泓滅,與司馬休之等歸魏,請於南境自效。明元假雍建威將軍。雍遂於河、濟間招集流散,傳檄邊境。雍弟彌,時亦率眾入京口,親共討裕。裕頻遣兵破之。明元南幸鄴,雍朝於行宮。明元問曰:「縛劉裕者,於卿親疏?」雍曰:「伯父。」帝笑曰:「劉裕父子當應憚卿。」於是假雍鎮東將軍、青州刺史、東光侯,使別立義軍。又詔雍令隨機立效。雍於是招集譙、梁、彭、沛人五千餘家,置二十七營,遷鎮濟陰。遷徐州刺史,賜爵東安伯。
後除薄骨律鎮將。雍以西土乏雨,表求鑿渠,溉公私田。又奉詔以高平、安定、統萬及薄骨律等四鎮,出車牛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付沃野,以供軍糧。道多深沙車牛艱阻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運又以所邊綰表常懼不虞造城儲谷置兵備守詔皆從之詔即名此城為刁公城以旌功焉。皇興中,雍與隴西王源賀及中書監高允等並以耆年特見優禮,錫雍几杖,劍履上殿,月致珍羞焉。
雍性寬柔,好尚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凡所為詩、賦、論、頌並諸雜文百有餘篇。又泛施愛士,恬靜寡慾。篤信佛道,著《教誡》二十餘篇以訓子孫。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諡曰簡。
譯文
刁雍,字淑和,渤海饒安人.曾祖刁協,跟隨司馬睿渡江,定居京口,官至尚書令.父刁暢,任司馬德宗的右衛將軍.當初,刁暢兄刁逵因劉裕輕狡薄行,欠社錢三萬,過期不還,把他抓起來當兵去了.等到劉裕誅殺桓玄,因與刁逵有仇,先誅刁氏一族.刁雍被刁暢舊吏藏了起來,投奔姚興豫州牧姚紹所在的洛陽,後來又到了長安.刁雍博覽群書,姚興任命他為太子中庶子.
姚泓滅亡,刁雍與司馬休之等人投奔魏國,請求在南疆效力.魏太宗答應了,授予刁雍建義將軍的稱號.刁雍於是在黃河、濟水之間招集流散人馬,傳檄邊境.刁雍堂弟刁彌也率軍進入京口,親族共同討伐劉裕,劉裕派兵打敗了他們.魏太宗南幸鄴城,刁雍在行宮朝見皇上.太宗問:「先前聽說卿家有人逮捕過劉裕,這人跟你是什麼關係?」刁雍說:「是為臣的伯父.」太宗笑着說:「劉裕父子應當害怕愛卿.」於是授刁雍為鎮東將軍、青州刺史,東光侯,讓他別立義軍.皇帝又下詔讓他隨機應變,刁雍於是招集譙、梁、彭、沛百姓五千餘家,置二十七營,遷鎮濟陰.朝廷任刁雍為徐州刺史,賜爵東安侯.
刁雍以本將軍為薄骨律鎮將.雍認為西面的土地缺少雨水,上表請求開鑿水渠來灌溉公田和私田.又奉詔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交付沃野鎮,以供軍糧.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車往來,尚且困難.又想辦法在牽屯山河水的邊上造船通過水路運輸,又將自己掌管的邊地情況上奏,經常擔心有意外發生.建造城池來儲備糧食,派兵守衛.朝廷都聽從了他的建議,下令就把這座城叫刁公城,以表彰他的功勞.皇興年間,刁雍與隴西王源賀以及中書監高允等人都以年高特被優禮,皇帝賜給刁雍几杖,准他可佩劍上朝,每月為他送去山珍海味.
刁雍性情寬柔,喜愛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所寫的詩賦頌論加上雜文,一共有一百多篇.又寬宏愛士,怡靜寡慾.篤信佛道,撰教誡二十多篇,用以訓導子孫.太和八年(484)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歲.朝廷賜給命服一套,贈帛五百匹,贈授儀同三司、冀州刺史,將軍如故,諡稱簡.[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