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中文名: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外文名: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

TECHNOLOGY OF HUA 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創辦時間:1898年

類 別:二級學院

類 型:理工

主管部門:華中農業大學

現任領導:院長:朱龍付

黨委書記:周雄

專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本科專業:4個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3個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0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3個

院系設置:農學系、

植物科學技術系、植物保護系

地 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

獅子山街1號華中農業大學第三綜合樓

主要獎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參與)、

二等獎2項(主持1項、參與1項)(截至2019年3月)

知名校友:傅廷棟、喻樹迅、王漢中、

張啟發、趙其國,彭友良、周道繡、

彭少兵、裴端卿、彭良才等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英文名 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 TECHNOLOGY OF HUA 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華中農業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前身始於清朝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1898年創辦的湖北農務學堂,後幾經演變,於1952年由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農學院、中山大學等六所大學的農藝系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農學系,下設農學、植保、土化三個專業。1954年在農學、植保、土化三個專業的基礎上設立農學系、植保系、土化系。隨着學校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在學校院系與學科調整過程中,原農學系和原植物保護繫於2002年7月合併,成立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截至2017年3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下設3個教學系,開設4個本科專業;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13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有在崗專任教師178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員8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74人,博士生導師85人,學院三級崗級以上教師39人,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為91.38%;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33名,研究生1580名,留學生210名。 [1]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歷史沿革

1898年,清朝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湖北農務學堂。 1952年,由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農學院、中山大學等六所大學的農藝系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農學系,下設農學、植保、土化三個專業。 1954年,在農學、植保、土化三個專業的基礎上設立農學系、植保系、土化系。 「文化大革命」中,學校教學受到衝擊,中斷辦學。

1978年3月,華中農業大學復學,農學系、植保系也相繼復學。 2002年7月,在華中農業大學院系與學科調整過程中,原農學系和原植物保護繫於合併,成立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辦學條件

截至2017年3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下設3個教學系,開設4個本科專業。 農學系 農學 農學 遺傳育種與種子工程系 種子工程 農學 植物保護系 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 農學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截至2019年4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有2個一級學科,其中: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211工程第三期重點建設學科1個、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1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1個,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1個;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專業,13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作物學、植物保護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作物學(含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耕作學) 國家211工程第三期重點建設學科:作物學(含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耕作學) 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植物保護 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作物學(含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耕作學) 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植物病理學 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4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有在崗專任教師178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員8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74人,博士生導師85人,學院三級崗級以上教師39人,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為91.38%;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優秀「人才計劃」獲得者9人;國際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獎—「GCIRC傑出科學家」1人,「CGIAR傑出青年科學家」1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意大利)農業科學獎獲得者1人,印度MRPC油菜研究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人,布勞格珍妮小麥女性科學家獎1人,中華農業英才獎獲得者1人,湖北省政府最高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人,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和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7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14人,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

質量工程 截至2019年4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有2個專業通過國家第三級專業認證,1個專業入選國家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專業被評為首批湖北省品牌專業;2個專業獲批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拔尖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承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改革試點;有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同時建有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建設有國家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2個。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張之洞」班(農科)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作物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第三級專業認證:農學、植物保護 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拔尖創新型試點專業:農學 國家卓越農林人才複合應用型試點專業:植物保護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農學 湖北省品牌專業:植物保護

教學成果 截至2019年4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建設了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7門;主編出版教材17部,其中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4部、農業部「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高教社科學社「十二五」規劃教材12部,主編出版的2門教材入選國家精品教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湖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 國家精品教材:《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第2版)》《作物栽培學》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學術研究

截至2019年4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育種中心,1個國家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以及9個校級研發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育種中心: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 國家研究中心: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微生物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藥用植物繁育與栽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油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油菜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長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級研發中心:農業部微生物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農業部國家果樹脫毒種質資源室內保存中心、國家麻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農業部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作物病害監測和安全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昆蟲資源利用與害蟲可持續治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高校自主創新基地:重要作物病蟲害防治理論與技術湖北省高校自主創新基地 湖北省級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稻研究中心、湖北農藥製劑研究中心 湖北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藥用植物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4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在「十二五」期間,學院先後承擔「863」「973」「948」「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省部級科研課題等各類研究項目1303項,批准經費達61326.28萬元;在油菜、水稻、棉花、玉米、麥類(大、小麥)、苧麻、食用菌等多種作物上育成新品種33個,鑑定成果18個,獲授權專利11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參與)、二等獎2項(主持1項、參與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8項;五年來,累計發表SCI論文738篇,其中影響因子≥5.0的74篇;最高影響因子達到31.477。

服務社會 科技創新 截至2019年4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創建高產高效栽培模式5套,累計輻射推廣面積1.2億畝,新增經濟效益23.3億元;累計組織專家120餘人次赴全國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服務,培訓農村基層幹部、技術人員4000餘人次;依託「111」計劃組織專家80餘人次赴天門市岳口鎮健康村和隨州市三里崗鎮吉祥寺村開展科技服務和諮詢,在棉花和食用菌品種選育及推廣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合作。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交流合作

學院掠影 截至2019年4月,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先後與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的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科研、人才交流與培養合作關係;實施了100多項中國國外專家來院講學和技術協作項目,獲得了國家重大對外交流合作專項;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日本鹿兒島大學、韓國東亞大學、泰國清邁大學等簽訂了學生交流、互換協議;多名專家在國際學術組織機構中任職,如國際油菜研究諮詢委員會(GCICR)主席傅廷棟,國際油菜研究諮詢委員會(GCICR)理事周永明、楊光聖,美國農學會(ASA)、作物學會(CSSA)資深會員彭少兵等;學院成功舉辦了第十二屆國際油菜大會、中加芸苔屬基因組學和油菜遺傳改良研討會、全球氣候變暖與水稻研究對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生物質能與生物技術學術會議(共三屆)、國際棉花基因組大會等國際性會議、第十五屆國際核盤菌研討會,舉辦了作物學、植物病理學、棉麻、食用菌、昆蟲等全國性、省級學術年會和專題研討會,承辦第六屆全國高校農學院院長年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