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史·毛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史·毛喜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原文

毛喜字伯武,喜少好學,善草隸。陳武帝素知之。及鎮京口,命喜與宣帝往江陵,仍敕宣帝諮稟之。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為領直,喜為尚書功論侍郎。及魏平江陵,喜與宣帝俱遷長安。文帝即位,喜自周還,進和好之策,陳朝乃遣周弘正等通聘。及宣帝反國,又遣喜入周,以家屬為請。周冢宰宇文護執喜手曰:「能結二國之好者,卿也。」仍迎柳皇后及後主還。

文帝嘗謂宣帝日:「我諸子皆以『伯』為名,汝諸子宜用『叔』為稱。」宣帝以訪喜,喜即條自古名賢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餘人以啟之,文帝稱善。文帝崩,廢帝沖昧,宣帝錄尚書輔政,僕射到仲舉等矯太后令遣宣帝還東府當時疑懼無敢厝言喜即馳入謂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願加三思競如其策。 及帝即位,除給事黃門侍郎,兼中書舍人,典軍國機密。宣帝議北侵,敕喜撰軍制十三條,詔頒天下,文多不載。母憂去職,詔封喜母庾氏東昌國太夫人,遣員外散騎常侍杜緬圖其墓田,上親與緬案圖指畫,其見重如此。

及得淮南之地,喜陳安邊之術,宣帝納之,即日施行。帝又欲進兵彭、汴,以問喜,喜以為「淮左新平,邊人未輯,難與爭鋒,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長之術也」。上不從。吳明徹卒俘於周。自吳明徹敗績,高宗深悔之,謂袁憲日:「不用毛喜計,遂令至此,朕之過也。」

至德元年,授永嘉內史。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靜,人吏安之。遇豐州刺史章大寶舉兵反,郡與豐州接,而素無備,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賊平,授南安內史。禎明元年,征為光祿大夫,領左驍騎將軍,道卒。

譯文

毛喜字伯武,毛喜年少時好學,善寫草書隸書。陳武帝一向賞識他。等到陳武帝鎮守京口,命令毛喜和宣帝前往江陵,且敕令宣帝有事向毛喜請教。等到梁元帝即位,以宣帝擔任領直,毛喜任尚書功論侍郎。等到魏平定江陵後,毛喜和宣帝一同遷往長安。文帝即位後,毛喜從北周回來,進獻兩國和好的策略,陳朝於是派周弘正等人前去通問致意。等宣帝回國後,又派毛喜出使周,請求釋放家屬。周冢宰宇文護握住毛喜的手說:「能結成兩國友好關係的,是你啊。」繼而迎接柳皇后和後主回國。

文帝曾對宣帝說:「我的每個兒子都用『伯』作為名字,你的每個兒子應用『叔』作為名號。」宣帝拿這事詢問毛喜,毛喜立即列舉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多位古代名人賢士上報,文帝閱後稱好。文帝駕崩,廢帝年幼無知,宣帝錄尚書輔佐政事,僕射到仲舉等人假託太后的命令,遣送宣帝回東府,當時群臣心存疑慮恐懼,但沒有誰敢置一詞。毛喜立即驅馬入朝,對宣帝說:「今天所下的命令,一定不是太后的意思,事關國家興亡,望三思而行。」宣帝最終聽從了毛喜的計策。

等宣帝即位後,授任毛喜給事黃門侍郎,兼佐中書舍人,主管軍隊和國家的機密。宣帝計議北侵,敕令毛喜撰寫軍中制度十三條,下詔頒布天下,因文字太多不予錄載。毛喜為母親服喪而離職,詔封毛喜的母親庾氏為東昌國太夫人,派遣員外散騎常侍杜緬繪製她的墓田圖,皇上親自和杜緬依照圖畫給予指點,毛喜就是如此被重視。 等到奪得淮南之地後,毛喜陳述安定邊境的策略,宣帝採納了,當天就實行。宣帝又想出兵彭、汴,拿這事詢問毛喜,毛喜認為「淮左新近平定,邊民還沒有安定,很難和它爭鋒,不如安定邊民守衛邊境,這是長久的計策」。皇上不聽從。結果吳明徹(派去攻打的將領)被周俘獲。自從吳明徹失敗後,宣帝深深後悔沒聽毛喜的話,對袁憲說:「不聽毛喜的計策,導致到這個地步,是我的過錯啊。」

至德元年,授予毛喜永嘉內史。毛喜到達郡城後,不受俸祿,政治寬弘清明,官吏百姓全都安居樂業。遭遇豐州刺史章大寶起兵謀反,永嘉郡與豐州接壤,但一向沒有防備,毛喜於是修築城壕,修理器械,又派兵增援建安。賊人平定之後,授任毛喜南安內史。禎明元年,征入朝廷任光祿大夫,領左驍騎將軍,在入京途中去世。[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