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鄭縣協稅社火高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鄭縣協稅社火高蹺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南鄭縣協稅社火高蹺

外文名稱;Nanzheng County fire

agency stilts tax Association

基本特徵;5個

劇目;180餘個

大戲;20多本

表演內容形式;五大類

協稅高蹺社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屬於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表演形式,已歷經千年傳承,是當地群眾傳統的文化娛樂方式,並經歲月的錘鍊,形成了一種完整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在社火藝術中別具特色。由此,使協稅古鎮被世人譽為「民間社火藝術之鄉」,在陝南文化藝術領域有很大影響。協稅高蹺社火已成為當地群眾節日當中離不開的文化娛樂精神需求,直到當今興盛不衰,這兒的人們自發組織、自發參與,積極性十分高漲,使得這門民間藝術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悠久的傳承具有歷史價值,傳統的表演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表演內容(即劇目),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它絕技般的高難演技,又具有貴重的科學價值。[1]

基本內容

協稅高蹺社火表演曲目繁多,內容非常豐富,僅老藝人白敬民(協稅鎮上街村社火會會員)處,就保存有所扮演的新舊折子戲劇目180餘個,大戲20多本。現今還表演的仍有120個。其主要曲目有《女媧廟降香》、《反五關》、《反冀州》、《哪吒鬧海》、《萬仙陣》、《黃河陣》、《呂洞賓戲牡丹》、《鴻門宴》、《許田射鹿》、《青梅宴》、《草船借箭》、《長坂坡》、《水淹下沛》、《黃河樓》、《姜子牙下山》、《鬧龍宮》、《鬧天宮》、《鬧地獄》、《收黑虎》、《殺六賊》、《盜芭蕉扇》、《三顧茅廬》、《火燒葫蘆峪》、《反長沙》、《斬韓信》、《戰長沙》、《戰碗城》、《捉放曹》、《大報仇》、《唐王游金湖》、《大拜壽》、《秦瓊賣兒》、《胡奎賣頭》、《趙匡胤賣華山》、《劈門賣畫》、《銅台破遼》、《大破天門陣》、《穆柯寨招親》、《楊七郎招親》、《佘塘關》、《穆桂英破洪州》、《趙匡胤下河東》、《賀氏罵殿》、《擊鼓罵曹》、《趙匡胤送親娘》、《馬武吃娃》、《嚴嵩吃包子》、《拿潘洪》、《寇準背靴》、《比翼鳥》、《濱鐵劍》、《無影劍》、《大雪山》、《汾河灣打雁》、《三人頭揭墓》、《鴛鴦被》、《血手印》、《水淹七軍》、《古城會》、《單刀赴會》、《青河橋比箭》、《荊柯刺秦》、《專諸刺遼》、《呂布戲貂蟬》、《馮彥坐監》、《打鎮台》、《天皇山祈雨》、《忠保國》、《甘露寺》、《鍘美案》、《保龍圖》、《蘆花盪》、《天盪山》、《取經》、《打鑾駕》、《串龍珠》《劉海撒金錢》《神農收「五參」》、《洪武鞭侯》、《傳槍授鐧》、《白蛇傳》、《張公背張婆》、《豬八戒背媳婦》、《七品芝麻官》、《張果老倒騎毛驢》、《二女子鬧書房》、《盜銀壺》、《麒麟送子》、《木連救母》、《轅門斬子》、《超生游擊隊》、《兩親家打架》、《逛新城》、《吹鼓手招親》等。

協稅高蹺社火從表演內容形式可分為五大類,即以祭祀、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神戲類,現存表演曲目21個;以傳統古典劇目為內容的戲劇類,現存表演曲目148個;以現代劇目中詼諧、幽默片斷為內容的小品類,現存表演曲目5個;以民間傳說故事為內容的,現存表演曲目10個,還有即興編排導演的,反映現實生活當中趣聞逸事的精彩場面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七種:多人表演;單人表演並一人扮倆表演;兩人三條腿(兩人合踩三條腿);倒退表演;穿插八字、插花十字及原地打圈表演;高蹺舞獅表演,即興發揮表演(以兩個社火會鬥趣表演為主要內容)等

協稅高蹺社火能夠表演的劇目繁多,前三皇、後五帝,歷朝歷代,直到當今社會,都有生動的表現形式;從舞台大戲到民間傳說故事都能兼容並蓄。再就是表演隊伍強大,陣容壯觀。

原生態性和極強的完整性

在丘陵山區占主要成分的陝西地區,交通閉塞,一條與巴蜀連通的米倉道因偏僻難行,在很早就被冷落荒蕪,這使得協稅高蹺社火的分布地區變得相對偏僻,而協稅高蹺社火正是在這種相對偏僻的環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態勢以及較為完整的表演曲目。

極強的民間性

誕生於唐朝,成熟於宋代,興盛於明、清的協稅高蹺社火,一直是群眾進行宗教祭祀、節日慶典的重大文化活動,是根植於廣大群眾的民俗文化藝術之一。在表演風格上也非常的大眾化,協稅高蹺社火把普通百姓難得一見的舞台戲劇藝術用最樸實的方法,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大眾百姓,讓最底層的民眾在娛樂中得到教化,因此,在民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兼容性

協稅高蹺社火既可扮演古典戲劇,也可扮演現代戲、民間傳說故事,還可即興發揮,現編現演。同時,對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借鑑吸收,促進了各種地方文化的交流滲透,使有着「湖廣街」稱號的協稅古鎮成為各種文化的交匯地。

表演的高難度及自如靈巧性

協稅高蹺社火以其高、巧、奇、險、美、趣、斗著稱。最高的腿子長達2米,這在陝西社火表演行列中是最長的腿子,表演隊伍走在大街上,如巨人一般,站在大街任何角落的觀眾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說到巧,訓練有素的表演者大步流星,行走如風,表演時可走八字,走圓場,龍擺尾,插花十字或作跳扭擺等動作,十分靈巧;協稅高蹺社火最為稱奇的是兩人三條腿和高蹺獅子。特別是兩人三條腿的表演,四條腿的兩個人組合成三條腿的高蹺社火,讓人嘆為觀止。表演高蹺社火十分危險,不經嚴格訓練者絕對不準上場表演,年齡偏大者也不能上場表演,街道濕滑時也不能上場表演,否則,就有發生意外的危險。

主要價值

協稅高蹺社火,是協稅社火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表演形式,已歷經千年傳承,是當地群眾傳統的文化娛樂方式,並經歲月的錘鍊,形成了一種完整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在社火藝術中別具特色。由此,使協稅古鎮被世人譽為「民間社火藝術之鄉」,在陝南民間藝術領域有很大影響。協稅高蹺社火已成為當地群眾節日當中離不開的文化娛樂精神需求,直到當今興盛不衰,這兒的人們自發組織、自發參與,積極性十分高漲,使得這門民間藝術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悠久的傳承具有歷史價值,傳統的表演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表演內容(即劇目),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它絕技般的高難演技,又具有貴重的科學價值。

一、協稅高蹺社火有「興於唐,廣於宋,盛於明、清」之說,傳承譜系分「家傳」和「師傳」兩種,自古相傳,源遠流長。按傳統習俗,每年臘月二十三開始籌備,正月初一至十七大鬧周邊市縣,千百年從未間斷,一直延續至今,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二、協稅高蹺社火以其「高、巧、奇、險、美、趣、斗」為顯著特點,屬高難動作的啞劇藝術,它的人物造型猶似一幕幕詼諧幽默、誇張生動的活漫畫,有借古諷今、揚善懲惡、熱鬧喜慶、宣傳教育之功效,使觀眾在寓教於樂中笑而觀之、樂而思之、意味無窮。時至今日,這門古老的傳統表演藝術仍然被群眾喜聞樂見,以其極強的生命力展現了它教化民眾、弘揚文化的實用價值。

三、協稅高蹺社火的表演內容十分豐富,它源於當地早期為祭祀習俗的需要而表演神戲開始,經過漫長歷史的錘鍊,發展到現今可扮演各種歷史劇目、民間傳說和現代戲的劇情和人物。在專業傳統古典戲劇團許多劇目失傳的當今,而協稅高蹺社火會卻保存有一百多本折子戲、二十多本大戲,並保存有不少古典戲劇服裝、頭帽和道具。尤其珍貴的是老藝人陳清德保存的一件清朝光緒年間的紅蟒袍。協稅高蹺社火的傳統臉型譜式,也屬一種極為講究的臉譜藝術,分「對臉破臉懸臉碎臉轉臉定臉」六種。其次,早期為之伴樂的有一種樂器,當地稱作「三馬駒(方言,是用牛角和竹筒製作成約一米多長的口吹樂器,吹時仰面朝天)」,已屬稀罕之物,很難一見。協稅高蹺社火的表演內容、形式及相關道具,都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

四、協稅高蹺社火的表演花樣頗多,精彩傳神。有「多人表演」、「一人扮倆表演」、「兩人三條腿表演」、「高蹺倒退表演」、「穿插8字、插花十字及原地打圈表演」、「高蹺舞獅」和「即興發揮表演」等等。如似諸葛布陣,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兩人合踩三條腿表演與高蹺舞獅,其高難度如似雜技,表演時驚險壯觀、妙趣無窮。這兩種表演,要求表演者要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藝,在當地被稱為「絕活」,是值得研究和傳承的獨特技藝,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歷史淵源

南鄭協稅高蹺社火是陝西社火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種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歷史悠久,經歷了大唐時代的產生期、宋代的成熟期、明清時代的鼎盛期,民國至新中國成立直至的曲折發展期。

唐朝時,協稅已形成一個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的經濟重鎮,由原先的一條「湖廣街」發展為前街與后街,兩條街內集市眾多,設有米糧集、柴炭集、棉花集、竹木集、線集、布集等交易場所,還有當鋪、鐵匠鋪、馬莊、茶館等,附近還有染房、酒房等。每逢集日,協稅古鎮商賈雲集,方圓數十里的農民趕集買賣,使得集市市場十分興盛紅火。較為富裕的經濟條件和協稅古鎮逐漸密集的人口數量,為協稅高蹺社火的產生奠定了經濟基礎。當時道教和佛教盛行,協稅古鎮四鄰有大小廟宇13座,各種熱鬧的廟會,為協稅高蹺社火提供了表演的機會。而當地人民群眾由於宗教信仰和祭祀習俗的需要,使協稅高蹺社火的表演形成與表演內容受之影響,初具雛形。

在千餘年的歷史進程中,協稅高蹺社火經歷了漫長的演進過程,即逐漸更新、升華、完美的過程。從當初單一的以「祭神送神祭天眼」 為主的宗教祭祀活動,逐漸發展成扮演各種歷史劇目中的人物,弘揚傳統道德思想,教化民眾的大型民間文化藝術活動。他們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行的社火表演活動中,既恪守傳統的祭祀禮儀,又大膽創新,不斷加入新的文化元素,使這一傳統的民俗表演藝術日臻完美,綻放出絢麗奪目的藝術光彩。

現今,協稅高蹺社火尚存上街、下街兩個社火會,以他們傳統的組織形式在節日期間為南鄭城鄉、漢中市區及周邊地區的廣大群眾進行文化服務

分布區域

南鄭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西南部,隸屬漢中市。南鄭在周代即為漢水中上游地區重鎮,戰國時期置縣,自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長築南鄭城後,歷為漢中郡、道、府附郭首縣。其稱沿用至今。

南鄭地處東經106°30′~107°22′,北緯32°07′~33°07′之間。北臨漢江,南依巴山。縣域南部與四川省通江縣、南江縣、旺蒼縣接壤;西與陝西省寧強縣、勉縣為鄰;東與城固縣、西鄉縣毗連;北與漢中市漢台區跨江相連,縣界總長度437公里。縣境東西最長直線距離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縣總面積2823平方公里。縣轄30個鎮(鄉),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495個村民委員會,17萬多戶,總人口55萬,其中少數民族17個374人。

南鄭在陝西的地貌分區中,屬陝南山地的組成部分。境內橫亘東西的米倉山構成地貌骨架,漢江環繞東北部,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布。縣域由北向南依次為平原區(屬漢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區(屬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區(屬米倉山一大巴山構造剝蝕中山區的一部分)。三種主要地貌的面積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11.8%、22.5%、65.7%。全縣最低處是聖水鎮東部的漢江河灘,海拔484米;最高點在南部碑壩鎮與四川省交界的鐵船山,海拔2468米;相對高度差1984米。全縣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65條,年均徑流量為23.5億立方米,分別匯入漢江和四川省嘉陵江。年平均氣溫14.2℃。年降水量916,3毫米。全年無霜期267天。林地18萬餘公傾,森林覆蓋率達61.18%。主要礦產資源有鐵、鈦、釩、銅、鉛、鋅、鎳、鈷、白雲岩、石英岩、石灰石、磷、水晶、重晶石、煤等24個品種。其中石灰石儲量達12613萬噸,且品位高、易開採。境內河溪縱橫,有塘庫湖泊60座,水利資源豐富。

南鄭是漢水流域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120萬年以前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時期,已有較發達的農牧業、手工業。農耕文明的發展,為南鄭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富足的養分,加之巴蜀文化、秦隴文化的交匯融合,使縣域民間文化光彩奪目,協稅高蹺社火尤其是這樣。

相關器具

1、木製高蹺腿子:高蹺腿子採用山坡向陽處的刺杉木製作,這樣的木質輕巧、光滑、耐磨,且不打滑。高蹺腿子早期為兩米高,現今為了安全下降為1.8米到1.6米。身穿戲裝的演員將木製腿用布帶綁纏在腳和腿上,表演進、退、跳、躍、穿插、挑逗等各種動作。

2、服裝、頭帽、鬍鬚:

服裝:是扮飾角色的穿戴,以展示人物身份的着裝。顯示出富貴、貧賤、官民等級, 以唐為例:王穿黃,3—4品穿紫,5品穿紅,6品以下穿綠,胥吏穿青色,平民百姓着青衣、小帽裝等。另有武官穿鎧甲、兵勇皂衣扎靠,此外還有蟒袍鞝衣霞帔等,總之根據劇情而定。

頭帽:也按晶級而定,根據劇情,分王帽、烏紗帽、將軍魁、二郎叉、兩頁瓦、勒子、外帶等級的硬翅子等,有軟、硬之分,等級之別,與服飾相吻合,為顯示人物的身份所用。

鬍鬚:按年齡層次和劇情人物所定。如:三須、張口、一條龍、燕兒胡等。

3、道具;

①主要道具:是展演劇情的工具,如「矛、錘、鉞、戟、牌、棒、槍、杈」等十八般武器,及生產生活所需之物,根據情節需要為扮演者手持之物,使人物個性鮮明,形象更加逼真,節目更加精彩傳神。

②馬鞭:古曰「出師之要,全資馬力」,為表現狩獵、征戰之用。

③飾物和布景:根據劇情,用竹編、紙糊、皮筋、樹梢及火、燈等烘襯,渲染劇情與現代布景一致

相關視頻

非遺展演:高蹺社火(南鄭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