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印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印尼
來自新浪新聞的圖片
印尼

中文名稱 :印尼

別 稱 :榮耀紅白

啟用日期 :1945年8月17日

主色調:紅白兩色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是東南亞國家。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印尼人口超過2.48億(2013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印尼當地統治者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國。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經歷了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後,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宣告獨立。[1]

歷史沿革

約在150萬至3.5萬年前生活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稱之為爪哇猿人。智人約於4.5萬年前進入該地區。公元3-7世紀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國。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歷史上最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先後侵入。1596年荷蘭侵入,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設殖民政府。1942年日本占領印尼,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爆發八月革命,1945年8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47年後,荷蘭與印尼經過多次戰爭和協商,於1949年11月簽訂印荷《圓桌會議協定》。根據此協定,印尼於同年12月27日成立聯邦共和國,參加荷印聯邦。1950年8月印尼聯邦議院通過臨時憲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54年8月脫離荷印聯邦。

  • 1945年8月17日獨立後,先後武裝抵抗英國、荷蘭的入侵,其間曾被迫改為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並加入荷印聯邦。1950年8月重新恢復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54年8月脫離荷印聯邦。 1950年印尼成為聯合國第60個成員國。
  • 1967年,印尼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成立了 「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簡稱「東盟」),東盟已經擁有10個成員國,印尼是最具影響力的成員之一。
  •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印尼造成全面衝擊,引起局勢動盪。1998年5月,執政長達32年的蘇哈托總統辭職,副總統哈比比接任總統。1999年10月,印尼人民協商會議(簡稱人協)選舉瓦希德為總統,梅加瓦蒂為副總統。2001年7月23日,人協特別會議以瀆職罪罷免瓦希德總統職務,梅加瓦蒂接任總統,哈姆扎·哈茲任副總統。2004年7月,印尼舉行歷史上首次總統直選,原政治安全統籌部長蘇西洛和人民福利統籌部長尤素夫·卡拉(Muhammad Jusuf Kalla)通過兩輪直選勝出,2004年10月20日宣誓就任總統和副總統。
  • 2005年8月,印尼政府與「亞齊獨立運動」分離組織達成和平協議。2006年7月,印尼國會通過亞齊管理法。2006年12月,亞齊舉行地方選舉,前「亞獨運動」領導人伊爾萬迪·尤素夫(Irwandi Yusuf)和穆罕默德·納扎爾(Muhammad Nazar)當選省長和副省長。2012年4月,前「亞齊獨立軍」領導人宰尼·阿卜杜拉(Zaini Abdullah)和穆扎基爾·馬納夫(Muzakir Manaf)當選省長和副省長,任期至2017年。
  • 2006年7月,印尼國會通過新《國籍法》,取消部分帶有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內容。2008年10月,印尼國會通過《消除種族歧視法》

廢除支那稱呼

2014年3月,印尼總統蘇西洛簽署2014年第12號總統決定書,正式廢除1967年第6號通告,把「支那」(cina)改稱「中華」。1967年第6號通告是印尼前總統蘇哈托時代的產物,包含對中國與華人的國格和人格的歧視與侮辱。當地華人表示,40多年來對中國和華人的歧視稱呼將一去不復返了,這是印尼民主政治進步的體現。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共分為大雅加達首都特區、日惹特區、亞齊特區,和30省,共計33個一級地方行政區。二級行政區有396個縣,93個市(2014年統計)。其他的主要經濟城市包括泗水、萬隆、棉蘭、三寶壟和巨港等。

首都雅加達

位於爪哇島西北部海岸,面積661㎞²,人口916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海陸空交通樞紐,亞洲南部與大洋洲之間的航運中心。早在500多年前雅加達就已成為輸出胡椒和香料的著名海港,當時稱「巽他格拉巴」,意即「椰子」。1527年改稱查雅加達,含有勝利和光榮之意。1618年荷蘭殖民軍攻占,易名為「巴達維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軍侵占印尼,直到1945年印尼獨立後,改稱雅加達,並被指定為共和國首都。[2]

泗水

泗水是東爪哇省首府,城市面積為300㎞²,人口360萬,是僅次於雅加達的全國第二大城市,海軍主要基地,是印尼重要的製造業、農產品加工業、貿易中心之一及爪哇島的海、空交通樞紐。因在獨立鬥爭時期英勇抗英而被譽為「英雄城」。

棉蘭

棉蘭是北蘇門答臘省首府,城市面積為342㎞²,人口約為180萬,是印尼第三大城市。瀕臨馬六甲海峽,是印尼對外貿易的西大門和國內外遊客的主要出入境口岸之一。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成長三角區的成立加強了它作為蘇北省和印尼北部地區發展中心的地位,推動了該市食品加工、紡織業、皮革製品、化工、建材、金屬和運輸工具等小工業的迅速發展。市容整潔,綠樹成蔭,氣候宜人。市內的蘇丹王宮建於1888年。

萬隆

萬隆是西爪哇省首府,巽他族文化中心,人口170萬。地處高谷,周圍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此地設有50餘家高校及研究機構,並擁有全國唯一的飛機製造廠。著名的亞非會議曾在此舉行,會議原址獨立大廈現已闢為亞非會議博物館。

日惹

日惹位於中爪哇,為全國三個省級特區之一,直屬中央政府管轄。城市面積32.5㎞²,人口42萬。是印尼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展示爪哇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擁有舉世聞名的婆羅浮屠佛塔等名勝古蹟。在獨立戰爭時期,日惹是印尼共和國的第一個首都。

自然資源

印尼的石油、天然氣和錫的儲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據印尼能源礦產部的統計(2013年),印尼煤炭資源儲量約為580億噸,已探明儲量193億噸,其中54億噸為商業可開採儲量。由於還有很多地區尚未探明儲量,印尼政府估計煤炭資源總儲量將達900億噸以上。印尼擁有巨大的天然氣儲量,約有123 589 兆億立方米 (相當於206 億桶石油),其中己探明的為24 230兆億立方米,主產於蘇門答臘的阿倫和東加里曼丹的巴達克等地。印尼鎳儲量約為560多萬噸,居世界前列。金剛石儲量約為150萬克拉,居亞洲前列。此外,鈾、鎮、銅、銘、鋁磯土、鍾等儲量也很豐富。亞洲地區是印尼煤炭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占出口總量的70%以上,其次為歐洲和美洲。在亞洲地區的主要出口對象是印度、日本、中國等。印尼煤炭對中國的出口2010年達到4290萬噸,已經成為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的主要煤炭來源地。 印尼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印尼約有40000多種植物,其中藥用植物最為豐富。印尼全國的森林面積為12000000 平方千米,其中永久林區11200000 平方千米,可轉換林區810000 平方千米。印尼的森林覆蓋率為67.8%。印尼盛產各種熱帶名貴的樹種,如鐵木、檀木、烏木和袖木等均馳名世界。印尼海域廣闊,且有一個適合各種魚類生長的熱帶氣候。印尼的漁資源極為豐富,蘇門答臘島東岸的巴干西亞比亞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

人口民族

2013年印尼總人口達2.48億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馬都拉族7%,華人3%-4%,此外還有米南卡保人、巴厘人等100多個民族的居民,共占23%。民族語言200多種,通用印尼語[2]。

民族

根據印尼政府2014年公布的數字,印尼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總數的45%,巽他族占14%,馬都拉族占7.5%,馬來族占7.5%,華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超過1000萬人。

國家象徵

印度尼西亞一詞源自希臘語的印度(Indus)及島嶼(nèsos),指印度各島。此名稱自18世紀即已存在,早於獨立的印度尼西亞。英國民族學家喬治·溫莎·爾耳(George Windsor Earl)於1850年發表了「Indunesians」一詞,但其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東印度群島及馬來群島的居民。在同篇期刊中,爾耳的學生詹姆士·理查森·洛根則以「Indonesia」指東印度群島。但荷蘭學界不使用印度尼西亞一詞,而使用馬來群島、荷蘭東印度群島等,而東印度、東方及群島等詞也相當常見。

國旗

印度尼西亞國旗(印尼語:Sang Merah Putih)別稱「榮耀紅白」,是一面由紅白兩色橫帶組成的旗幟。長寬比例為3:2。這面旗幟是基於13世紀滿者伯夷的旗幟設計的。1945年8月17日首次升起。此後沒有更改過。旗幟的設計很簡單,是兩條一樣寬的橫帶,上面的那橫帶是紅色的,下面的橫帶是白色的。紅色象徵勇敢和正義,還象徵印度尼西亞獨立以後的繁榮昌盛;白色象徵自由、公正、純潔,還表達了印尼人民反對侵略、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

國徽

印度尼西亞國徽是一隻金色的昂首展翅的印尼神鷹,象徵印尼人民的光榮和勝利。8月印尼獨立日,神鷹尾部有八根羽毛表示8月,雙翅上各有十七根羽毛表示17日,從而紀念17日這個值得印尼人民驕傲的日子。神鷹胸前有一枚盾牌,盾面上有5幅圖案:正中的金色五角星是伊斯蘭教的象徵,印尼大多數國民都信奉伊斯蘭教;金色水牛頭展現人民主權,綠色椿樹堅實剛勁,如同民族主義在印尼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棉桃和稻穗織出一片繁榮昌盛,金鍊環緊緊相扣,象徵國內各種族一律平等。一條黑色橫線橫貫盾徽,表示赤道穿過印尼領土。神鷹雙爪下的白色飾帶上用古爪哇文書寫着印尼格言「殊途同歸」。

國歌

《偉大的印尼》 威吉·魯多爾夫·蘇普拉特曼詞曲 歌詞大意:印度尼西亞,我們的國家,滿腔熱血為你灑。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頭顱可拋身可殺。印度尼西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和國家,來吧,讓我們一致要求「統一的印度尼西亞」。祖國萬萬歲,政權萬萬歲,民族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組成偉大的印度尼西亞。啊,印度尼西亞,獨立、自由、偉大,我們親愛的土地和國家。[3]

旅遊業

旅遊業是印尼非油氣行業中僅次於電子產品出口的第二大創匯行業,政府長期重視開發旅遊景點,興建飯店,培訓人員和簡化入境手續。1997年以來受金融危機、政局 動盪、恐怖爆炸、自然災害、禽流感等不利影響,旅遊業發展緩慢。2007年起增速加快,2012年到印尼的外國遊客人數達到804萬人。

對外貿易

外貿在印尼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和推動非油氣產品出口,簡化出口手續,降低關稅。1997年外貿總額為951億美元,1998年和1999年連續下滑,2000年受出口和內需推動銳增32%,2001、2002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有所下降,2003、2004年恢復增長,2005-2007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

風情習俗

在印尼人家裡,當你看到長相可愛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頭,如果你撫摸他的頭,對方一定反臉相向。 在印尼,進行裸體太陽浴是非法的,和他們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和別人談話或進別人家裡都要摘下太陽鏡。拜訪印尼商人時要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着承擔了某種責任。進入聖地特別是進入清真寺,一定要脫鞋。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印尼人忌諱夜間吹口哨,認為它會招來遊蕩的幽靈和挨打。 印尼人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他們。忌諱吃豬肉食品,忌飲烈性酒,不愛吃海參,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和魚肚等。

美食

  •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尤其是大米更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麵條、麵包等。
  • 印尼是一個盛產香料的國家,印尼製作菜餚喜歡放各種香料,以及辣椒、蔥、姜、等。因此印尼的特點,一般是辛辣味香。印尼人喜歡吃「沙嗲」、「登登」、「咖喱」等。「沙爹」是牛羊肉串。
  • 印尼盛產魚蝦,吃魚蝦也很講究。除了煎、炸之外,有的魚開膛後,在魚肚裡塗上香料和辣醬,然後烤熟吃。吃蝦時,把活蝦放在玻璃鍋內,倒上酒精、點上火,蓋鍋蓋,片刻便把活蝦煮熟,然後蘸辣醬吃。
  • 印尼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炸香蕉、糯米糰、魚肉丸、炒米飯及各種烤制糕點。印尼人還喜歡吃涼拌什錦菜和什錦黃薑飯。印尼人視黃色為吉祥的象徵,故黃薑飯成為禮飯,在婚禮和祭祀上必不可少。
  •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4]

相關視頻

印尼美食:長得像椰子、山竹,切出來的果肉卻像果凍,晶瑩剔透!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