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東西門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卻東西門行》 |
作品名稱:《卻東西門行》 創作年代: 三國時期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曹操 |
《卻東西門行》是三國時期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分為四層。前六句為第一層,寫出了鴻雁的境遇及其春來冬去的候鳥特徵。接下來四句為第二層,寫轉蓬辭根寄寓自己和征夫的身世飄零之嘆息。再接着六句為第三層,寫自己有感於大業未竟,任重道遠而老之將至。最後四句為第四層,寫龍、虎、狐的不離故地,不忘窟穴,來反比征夫們的流離輾轉,有家不能歸。這首詩開頭連用兩組比興,最後又以比興作結,首尾相互照應,全詩和諧統一,渾然一體。
原文
“ | 卻東西門行[1]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 舉翅萬餘里,行止自成行。 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 田中有轉蓬,隨風遠飄揚。 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 奈何此征夫,安得驅四方! 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 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 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 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
” |
— 《卻東西門行》,《曹操集》 |
譯文
大雁生活在遙遠的塞北,那是荒涼無人的地方。
舉翅飛行萬餘里,飛行棲息自成行。
冬天在南方飽食稻穀,春日一到又飛回北方。
田中有草叫轉蓬,隨風遠飛四處飄揚。
從此永遠離開自己的根,萬年難相會各在天一方。
遠征的將士怎麼辦,怎能離開四方歸家鄉。
戰馬永不卸征鞍,鎧甲不離人身旁。
歲月流逝人漸老,何時才能返故鄉。
神龍藏身在深淵,猛獸漫步在山岡。
狐死頭還向山丘,人的故鄉怎能忘。
創作背景
據考證,這首詩作於曹操的晚年,即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敗於赤壁之戰以後。當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年事漸高,面對戰亂連連,統一中國的事業仍舊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並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招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於建功立業。這首詩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詞。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2]
參考資料
- ↑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帥男組合SHINee出道(附圖), 古詩文網,2017-12-19
- ↑ 「曹操」詩詞全集(26)首), _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