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仁慈之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司馬家族 |
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仁慈之禍司馬家族狠毒。司馬家族是一個奇怪的家族。老祖宗司馬懿,父輩司馬師、司馬昭都是狠毒至極的人,偏偏到了孫子輩的司馬炎卻是一個仁慈大度的人。[1]
一、對亡國之君仁慈
自古以來亡國之君大都沒有好下場,讓位之後,不免被新君賜上一杯毒酒,了結卿卿性命!但是這個不是我們司馬炎的作風。我們司馬炎同志是個好同志嘛!他的指示是:「要給他們留活路」!或說晉帝國一統魏蜀吳,受降的君主可真不少:蜀漢皇帝劉禪,曹魏皇帝曹奐,孫吳皇帝孫皓。要說這三位皇帝中除了「樂不思蜀」的劉禪,可有一位刺兒頭兒——「孫吳皇帝孫皓」。據說這位亡國之君來見司馬炎,曾有過如下對話:
司馬炎:「朕設立此座等你很久了!」
孫皓:「我早南方也設立了一個同樣的座位,也等着你呢!」
晉臣賈充(原魏臣):「聽說你在南方鑿人的眼睛,剝人的臉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呀?」
孫皓:「人臣有弒殺自己君主的,以及奸惡不忠的,就加用此刑啊(意思是象你賈充這種人世受魏祿,反而忘恩背主,是奸惡不忠的小人,就應該受此刑罰)!」
前邊的對話就已經令人膽戰心驚,後邊的話簡直直斥司馬氏謀篡曹位。可是咱們司馬炎同志的反應呢?「笑一笑,十年少」——就這樣過去了?!
最後,劉禪亡於晉泰始七年,曹奐亡於太安元年,孫皓亡於太康四年,都善終!
二、對傻兒子仁慈
有人說,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後來的晉惠帝)的傻,他老子不知道。我認為不然。
還記得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怎麼出世的麼?司馬炎害怕兒子不懂男女之事,把自己的妃子謝玖遂遣到東宮侍寢,由此有了身孕——司馬遹出生那年是公元278年,那年司馬衷19歲(他出生於公元259年),19歲了,竟然不懂男女之事?!這不是傻子是啥?他父親派謝玖不就意味着知道兒子傻麼?一般兒子傻也就罷了,這可是太子呀?!趕快換一個吧!
但是,父親是好父親,相信「你辦事,我放心」,於是讓兒子繼續當太子!
三、對毒兒媳仁慈
太子司馬衷有一個又丑又毒的媳婦兒,叫賈南風。父親就是那位被孫皓問的啞口無言的賈充。
可能因為賈南風太醜了,所以很少獲寵幸。因此賈南風很嫉妒其他受寵妃嬪,特別是有孕的嬪妃,竟然以戟打她們的腹部,令他們流產(人工流產磚家叫獸)。司馬炎知道後大怒,想打算廢掉賈南風,將她囚禁在金鏞城。但趙粲、皇后楊芷和大臣楊珧都為賈南風求情,我們的司馬炎也就只能「以觀後效」!
四、對腐敗的官僚仁慈
大家都知道石崇王愷鬥富的故事吧?王愷是司馬炎的舅舅,司馬炎母親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鬥富的事兒不多說了,就點一句,據說石崇為了顯示出自己富有,讓美女敬賓客酒,如果並可不喝,就殺了美女。偏有那殘忍之輩,連三個美女敬酒都不喝,石崇連眼睛都不眨殺了這仨美女!
腐敗,殺人——這可都違反國法!可是呢,國家元首司馬炎同志的態度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你們這幫貨鬥富居然不帶我?!真不夠意思!」於是他也加入戰團。他送給舅舅一尊珊瑚,讓舅舅去斗。結果大家都知道,石崇一把砸了珊瑚,又送給王愷一尊更大更好的!
那位小盆友說了,砸了御賜之物可是死罪!嗨,誰讓碰上的是司馬炎呢!
五、對罵自己的人仁慈
要說司馬炎只對親朋好友仁慈,那還真不對。司馬炎的仁慈是廣大的。他對直言勸諫的大臣也是仁慈的!有以下一段對話:
司馬炎:「劉毅(劉毅,字仲雄,東萊掖縣人。魏晉時期名臣),劉愛卿,你說我能比得上古代哪位君主呀?」
劉毅:「要我說呀,您也就比得上漢靈帝(東漢著名昏君,以賣官鬻爵著稱)。」
司馬炎:「啊?怎麼只能與他相比?!」
劉毅:「嗨!人家漢靈帝賣官兒,得來的錢全部入國庫。您賣官兒所得,全揣進您自己的腰包。要我說,您還比不上漢靈帝!」
司馬炎:「。。。」
司馬炎:「。。。」
等了老半天,司馬炎同志才憋出一句話:「哎,我至少有一條比漢靈帝強。我仁慈!不然,你說這話,不早就被殺掉了?!」
真是個好人!
可是,對人家勸諫的事表個態呀?
「啊?!。。。朕累了。你下去吧。。。」
公元290年5月16日,仁慈的司馬炎病逝。
一年之後,「八王之亂」爆發。
二十六年之後,西晉滅亡,享年五十一年。
作者:牛奕達
歷代評說晉武帝司馬炎
何曾:①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②主上開創大業,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道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
劉毅: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陸云:世祖武皇帝臨朝拱默,訓世以儉,即位二十有六載,宮室台榭無所新營,屢發明詔,厚戒豐奢。
曹毗:於穆武皇,允龔欽明。應期登禪,龍飛紫庭。百揆時序,聽斷以情。殊域既賓,偽吳亦平。晨流甘露,宵映朗星。野有擊壤,路垂頌聲。
干寶:至於世祖,遂享皇極,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於八荒,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民樂其生矣。武皇既崩,山陵未乾而變難繼起。宗子無維城之助,師尹無具瞻之貴,朝為伊、周,夕成桀、跖;國政迭移於亂人,禁兵外散於四方,方岳無鈞石之鎮,關門無結草之固。戎、羯稱制,二帝失尊,何哉?樹立失權,託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
謝靈運:世祖受命,禎祥屢臻,苛慝不作,萬國欣戴。遠至邇安,德足以彰,天啟其運,民樂其功矣。反古之道,當以美事為先。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諸禮律,未能定正,而採擇嬪媛,不拘華門者。昔武王伐紂,歸傾宮之女,不以助紂為虐。而世祖平皓,納吳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婦人之封,六國亂政。如追贈外曾祖母,違古之道。凡此非事,並見前書,誠有點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虞世南:武帝平一天下,誰曰不然,至於創業垂統,其道則闕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武帝平吳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內寵,用馮紞之讒言,拒和嶠之正諫,智士永嘆,有識寒心。以此國風,傳之庸子,遂使墳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滅,縣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遠乎?
房玄齡: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於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後,百姓思古之遺風,乃厲以恭儉,敦以寡慾。……臨朝寬裕,法度有恆。……平吳之後,天下乂安,遂怠於政術,耽於游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復慮非賈后所生,終致危敗,遂與腹心共圖後事。說者紛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淮南王允並鎮守要害,以強帝室。又恐楊氏之逼,復以佑為北軍中候,以典禁兵。既而寢疾彌留,至於大漸,佐命元勛,皆已先沒,群臣惶惑,計無所從。會帝小差,有詔以汝南王亮輔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數人佐之,楊駿秘而不宣。帝復尋至迷亂,楊後輒為詔以駿輔政,促亮進發。帝尋小間,問汝南王來未,意欲見之,有所付託。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篤。中朝之亂,實始於斯矣。
李世民: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御宇,敷化導民,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縑絕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止澆風而反淳樸。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劉毅、裴楷以質直見容,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於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決神算於深衷,斷雄圖於議表。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跡,兵無血刃,揚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禎祥顯應,風教肅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業大矣。雖登封之禮,讓而不為,驕泰之心,因斯而起。見土地之廣,謂萬棄而無虞;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不知處廣以思狹,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於昇平,行先迎於禍亂。是猶將適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所趣逾遠,所尚轉難,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難乎!況以新集易動之基,而久安難拔之慮,故賈充凶豎,懷奸志以擁權;楊駿豺狼,苞禍心以專輔。及乎宮車晚出,諒闇未周,籓翰變親以成疏,連兵競滅其本;棟樑回忠而起偽,擁眾各舉其威。曾未數年,網紀大亂,海內版盪,宗廟播遷。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縣,翻成被發之鄉。棄所大以資人,掩其小而自托,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於前,所以貽患於後。且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聖人閒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偽策,心屢移於眾口,事不定於己圖。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聖賢之道,豈若斯乎!雖則善始於初,而乖令終於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
徐惠:昔秦皇併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基;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輕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慾?遂使悠悠六合,雖廣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禍。
劉仁軌:晉代平吳,史籍具載。內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籌謀策畫,經緯諮詢。王濬之徒,折衝萬里,樓船戰艦,已到石頭。賈充、王渾之輩,猶欲斬張華以謝天下。武帝報云:『平吳之計,出自朕意,張華同朕見耳,非其本心。』是非不同,乖亂如此。平吳之後,猶欲苦繩王濬,賴武帝擁護,始得保全。不逢武帝聖明,王濬不存首領。
蘇轍:武帝之為人,好善而不擇人,苟安而無遠慮,雖賢人滿朝,而賈充、荀勖之流以為腹心,使吳尚在,相持而不敢肆,雖為賢君可也。吳亡之後,荒於女色,蔽於庸子,疏賢臣,近小人,去武備,崇藩國,所以兆亡國之禍者,不可勝數,此則滅吳之所從致也。
司馬光: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
孫承恩:帝資弘裕,明達好謀。纂述先志,混一九州。禮優三恪,忠厚之道。貽謀弗臧,識者所少。
李慈銘:晉武帝純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
蔡東藩:①彼如馬隆之得平樹機能,未始非晉初名將,觀晉武之倚重兩人,乃知開國之主,必有所長,不得以外此瑕疵,遽掩其知人之明也。②武帝既知太子不聰,復恨賈妃之奇悍,廢之錮之,何必多疑,乃被欺於狡吏而不之知,牽情於皇孫而不之斷,受朦於宮帟而不之覺,卒至一誤再誤,身死而天下亂,名為開國,實是覆宗,王之不明,寧足福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