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厲害!莆田非遺!這10項非遺技藝,堪稱城市之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媽祖信仰

來自網絡的圖片

厲害!莆田非遺!這10項非遺技藝,堪稱城市之光作為一座人文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莆田不僅孕育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也擁有較為豐富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由讓人感嘆其地之廣、物之博。體驗、陪伴、分享、傳承、創新,是當代人與非遺產牽連不斷的紐帶。今天,我們用1—10十個數字,串起莆田非遺最精彩的故事。[1]

中國首個信俗類遺產——媽祖信俗

2009年9月30日15時33分,由中國政府提名、莆田湄洲島管委會和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聯合申報的媽祖信俗,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由此誕生。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原名林默,誕生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着航海業的發展和媽祖的影響擴大,歷代朝廷封媽祖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

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該信俗傳播到世界46個國家和地區,為三億多民眾所崇拜並傳承至今。湄洲島成為媽祖祖廟所在地。

兩種表現形態——涵江車鼓

車鼓表現形態有兩種:一是行進間表演,整個隊伍編排有序,在前進中表演,還有伴隨節奏變化穿插舞蹈動作;二是廣場表演,鈸手邊擊打邊舞蹈,隨着節奏的起伏組成種種造型,把車鼓的虎勁、猛勁、狂勁充分地體現出來,使觀者眼花繚亂。鼓陣布列有序、氣勢磅礴、矯健剛勁、熱情奔放。

涵江車鼓,原名「鑔鑼鼓」,是涵江特有的民間打擊樂。它由直徑近1米的牛皮鼓,配備數十對直徑0.5米的大鈸,數面平鑼和號稱「童子圈」的凸臍鑼組成,他們擊打時受大鼓指揮,配合默契。鼓鈸齊鳴,鼓點自然、圓潤,鈸聲清脆鏗鏘,間以鑼聲,和諧而悅耳,時而高昂激烈、時而悠揚流暢、時而深沉含蓄。鼓手、鈸手、鑼手等身着戰衣、頭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纓,腰束英雄結,腳登粉底靴,緊袖裹腿,服飾色彩艷麗,灑脫不俗,全然一副將士風度。

車鼓表現形態有兩種:一是行進間表演,整個隊伍編排有序,在前進中表演,還有伴隨節奏變化穿插舞蹈動作;二是廣場表演,鈸手邊擊打邊舞蹈,隨着節奏的起伏組成種種造型,把車鼓的虎勁、猛勁、狂勁充分地體現出來,使觀者眼花繚亂。鼓陣布列有序、氣勢磅礴、矯健剛勁、熱情奔放

車鼓來自民間。涵江人民把他們的聰明才智在車鼓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年元宵佳節,涵江車鼓都進行一次大檢閱。一場車鼓大賽,各車鼓隊各展風韻。鼓點的改革、樂器的調配、動作的創新、隊列的變換、服裝的新奇,各隊爭奇鬥豔,又各具特色。

由於涵江車鼓氣魄恢弘,特具魅力,被稱為「威風鑼鼓」,打響整個福建省。在福州、武夷山、廈門、石獅處處受歡迎,還參加澳門國際旅遊節表演,其錄像片遠傳海內外。

國家非遺名錄戲曲類第三位——莆仙戲

2006年5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次共有5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列其中。該名錄根據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搶救的急迫性排名。讓人矚目的是,來自福建莆田的莆仙戲位列傳統戲曲類的第3位,編號Ⅳ—3。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南宋時期,在宋雜劇的影響下,福建莆田、仙遊一帶出現了將歌舞念白綜合起來搬演故事的興化雜劇。明代初年,興化雜劇吸收崑山、弋陽、餘姚、海鹽等聲腔的藝術因素,形成興化腔,用以演出興化戲。明清時期,這一戲曲樣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54年,興化戲正式改稱莆仙戲。莆仙戲主要流行於福建莆田、仙遊地區,在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也有流傳。

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五千多個,其中《王魁》《張協狀元》《劉知遠》《蔡伯喈》等劇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戲的藝術風貌,連演七天的《目連戲》明顯保留着中國戲曲初期的表演形態。

在莆仙戲的表演體系中,有一些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動作,如牽步蛇、雀鳥跳、掃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還有一些動作遺留着傀儡戲表演的痕跡。莆仙戲的唱腔結構屬於曲牌體,有音樂曲牌一千多支,鑼鼓經三百多種。

莆仙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紮根於民間土壤之內,積澱着由宋到清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量戲劇藝術因子,傳遞出豐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國古代戲曲藝術形態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戲對莆田、仙遊地區的民俗、語言、社會心理、生活習慣、文化藝術等也具有影響。

中國四大木雕之一——莆田木雕

以「精微透雕」之絕技聞名於世的莆田木雕,與浙江東陽木雕、浙江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木雕並稱為「中國四大木雕」。莆田木雕濫觴於唐代,明清時期日益興盛。改革開放後,在產業化發展的帶動下,古典工藝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金銀首飾等相關工藝領域的也得到發展,是莆田地域文化特色的集中體現。

莆田木雕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內生產的木雕藝術品的統稱,材料以龍眼木、黃楊木、檀香木以及紅木為多。

莆田木雕有着近千年的歷史,唐代已經開始採用莆田木雕裝飾建築,還用於佛像和刻書。由莆田雕刻名手平雕的宋代馬遠所繪關羽像至今仍存放在萬壽庵內。到了明代,莆田出現了很多擅長佛像和裝飾雕刻的藝人,莆禧天妃宮內的媽祖木雕像,不僅臉部表情好,手腳還可以上下左右活動,至今保存完好。

清代的莆田木雕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乾隆年間已經有貼金透雕作品被當做貢品。清末名匠廖明山善用寸木雕鏤人物、花草蟲魚等,其孫廖熙等五兄弟均為雕刻名手,作品曾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多個獎項。

莆田木雕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尤以立體圓雕、精微細雕、三重透雕等傳統工藝聞名於世。因材料不同,龍眼木雕、黃楊木雕、檀香木雕、紅木木雕均顯出各自的風格特徵,其作品多為富貴之家所珍藏,並吸引了許多海外古董商前來購買。

五歲日——莆田春節做大歲習俗

在莆田,一年過兩次春節,第一次是在年三十「做歲」,正月初一「過年」,第二次是在正月初四「做大歲」,正月初五「過大年」。獨特的「五日歲」的春節年俗背後卻是一段悲傷的歷史。

每年正月初四、初五,莆田和仙遊地區分別「做大歲」,這種習俗構成了莆田「五日歲」的獨有春節年俗,並由此衍生了白額春聯、初二探亡日、初四做大歲等一系列年節習俗。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起,該項習俗就在莆田民間廣為流傳,並約定俗成地形成慣例,傳承至今,還保存着原始的民風民俗。

明嘉靖四十一年11月29日,倭寇攻陷興化府城,占據府城60餘日。次年正月二十九,因城中腥穢不堪,財貨已竭,兼以戚繼光入閩抗倭,取得仙遊大捷。於是倭寇棄城而去。府城逃亡百姓陸續返回家中,掩埋親友,收拾家園。二月初二,家家戶戶相互探視傷亡情況,二月初四再舉行一次過年儀式。後來因二月農事正忙,於是民間相約把再次過年的日子改在正月初四,為了和年三十的「做歲」區別開來,於是把正月初四稱為「做大歲」。而把正月初二視為探望親友傷亡的日子。同時,探亡日當日,家家戶戶張貼白聯以示哀悼。但因白聯與春節的喜慶氣氛難以融合,故而後來用紅聯蓋住了白聯,只在上頭留一小段白色以表余哀。從而又延伸出白額春聯這一特有的春聯形制。

莆仙一地流行的「做大歲」習俗,在全國獨一無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這一習俗展現莆田人抗禦外侮的頑強精神,同時見證了明代莆田人的慘痛與血淚,代代傳承這一痛史,體現了百折不撓的民族性格。400餘年傳承不絕,展示了堅韌的歷史性和不朽的傳承性。因此,傳承和保護這一習俗,既能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保存地方歷史特徵、體現地方人文性格,還能激發一代代莆田人愛國愛鄉熱情。

六百多年歷史的閩中雅樂,太古遺音

據考證,度尾鼓吹樂是中國漢族音樂史上較為古老的樂種之一,源於北宋,原為北狄軍樂,傳入中原後,與大曲相結合,成為黃門鼓樂。經歷代不斷入閩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與當地民間音樂相融而成。度尾鼓吹樂自宋形成以來,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度尾鼓吹樂是中國音樂歷史上較為古老的樂種之一。度尾鼓吹樂起源於北宋,原為北狄軍樂,傳入中原後,與大曲相結合,成為黃門鼓樂。經歷代不斷入閩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而形成。史書和典籍,雖然缺乏完整的記載,但專家從演奏形式、音樂名稱、樂器形制、曲目內涵和記譜等方面遺存之一斑,可以推測其發展脈胳。

度尾鼓吹樂雖起源於北宋,有史料可推測到更遠的年代,晉書有漢魏故事,將葬皆有鼓吹樂。但確因史書典籍缺乏完整的記載,難以一一例舉。但據度尾鼓吹樂的現存形態,「逆向考察」可知其淵源之全貌。

度尾鼓吹樂,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鼓吹」四大種類,樂器分為吹奏類、打擊類、拉彈類三大類別,在這些樂器中,最主要的是大嗩吶和鼓。現存麗恿曲目有二百多首。

超七類藝術精彩的融合——楓亭元宵游燈習俗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不同於各地的元宵燈節,它融合了民間燈藝、曲藝、舞蹈、戲劇、歷史文化、十音八樂和雜技技巧等至少七類藝術,並以遊動的方式進行體現,從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楓亭位於福建莆田、泉州兩地交匯處,是集自然景觀、名勝古蹟、生態園林、山海田河於一體的千年文化名鎮。楓亭元宵夜遊燈的習俗始於宋代,至明代更是盛況空前,傳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游燈活動在楓亭集鎮區的下橋、下街、蘭友、學士社區及下街北門自然村依次舉行,參與者達四千餘人。儀仗隊簇擁着裝飾精美的頭牌主匾前行,車鼓隊、十音八樂隊、女子腰鼓隊則穿插在各式各樣的游燈方隊之中行進。由蜈蚣燈、松樹燈、寶傘燈、水族燈、蓮花燈、花籃燈、蝴蝶燈、鴿子燈、蜻蜓燈、鳳凰燈、菜頭燈等組成的燈架隊陣容壯觀,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百戲彩架燈中融入了戲劇、雜技和燈藝技巧,精彩絕倫,令人嘆為觀止。古樸典雅的棕轎舞、皂隸舞、童身舞別具特色,成為福建民俗文化一絕,舞龍舞獅更是讓元宵游燈錦上添花。

楓亭元宵游燈匯集了篝火、社火、放燈、游神古巫武舞等多種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將民間燈藝、曲藝、舞蹈、十音八樂、戲劇、雜技等各類藝術融為一體,構成千年古鎮的獨特民俗,在福建地域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演變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中,楓亭元宵游燈的節俗深入人心,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與吸引力,成為團結海內外同胞的一種重要文化媒介。

楓亭元宵游燈傳承了自宋代至今的民間習俗,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由集鎮區的下橋、下街、蘭友、學士社區及下街北門自然村依次進行,參與人員達4000多人。裝飾精美的頭牌主匾由仗儀隊簇擁而行;車鼓隊、十音八樂隊、女子腰鼓隊穿插在各式各樣的游燈方隊之中;燈架隊陣容壯觀;蜈蚣燈、松樹燈、寶傘燈、水族燈、蓮花燈、花籃燈、蝴蝶燈、鴿子燈、蜻蜓燈、鳳凰燈、金龍燈、菜頭燈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百戲彩架燈」融入了戲劇、燈藝和雜技藝術的技巧,讓人嘆為觀止;古樸典雅的棕轎舞、皂隸舞、童身舞也是民俗文化一絕;舞龍舞獅讓元宵游燈錦上添花。

八角形紅漆果盒為塔基、八角形木板為塔頂

媽祖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塔基是在中間天井上擺放一個特製的八角形紅漆果盒,塔頂是一塊八角形木板,塔身全部用甘蔗節搭疊而成,上下共365層,高4.2米,壘出「上元祈福」的吉祥字。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涵江延寧宮在前後殿之間的天井搭疊「媽祖蔗塔」,寓意來年生活像甘蔗一樣節節高,甜蜜美好。堪稱「中華一絕」,精湛的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延寧宮]]的「媽祖蔗塔」高4.2米,由360層左右蔗段搭造,共需180多公斤新鮮黑蔗。

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頂3部分,塔基是中央天井擺放的八角紅漆果盒,塔頂是一塊八角形木板,從頂板正中垂下「千金墜」,與果盒正中點相對,再把頂板八角用線與果盒八角相連。塔身底部要疊3條紅色玄紋,中間疊「上元祈福」「慶賞元宵」等紅色吉祥語。搭疊蔗塔還要提前放入照明設備,早年是插紅燭,現在改用紅色電燈,可在塔外控制開關。夜幕降臨,紅色的燈光從鏤空的蔗節間隱隱透出,整座蔗塔更顯瑞氣。

近年來,「媽祖蔗塔」民間傳統技藝的保護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2007年,「媽祖蔗塔」入選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莆田九鯉燈舞

其獨特、稀有的「九鯉」(龍——蛟、鰲、鱖、鱸、鱺、鯉、鯽、花魚、金魚)道具,豐富的民間舞蹈語彙和表演程式,受到專家和學者的高度評價。

燈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燈為道具舞出文字的「燈舞」記載。每逢年節(尤其是元宵節)或祈雨、祭祀、乞求豐收等儀式,宮廷和民間往往都會進行燈舞表演。起初,燈舞以擺字為特徵,後逐漸發展成以彩燈排列構造圖案、創生意境的民間舞蹈樣式,流傳於全國各地。按燈彩外形區分,燈舞主要包括模擬動物的龍燈舞、獅子燈舞、魚燈舞、蚌燈舞、蝴蝶燈舞、百鳥燈舞,模擬花卉的荷花燈舞、菊花燈舞、蠟花燈舞及船燈舞、車燈舞、雲燈舞、繡球燈舞等其他形式的燈舞三種類型。燈舞表演形式豐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聲勢較大。演員邊走邊舞,隊形不斷變化,舞蹈過程中還施放煙花爆竹,場面蔚為壯觀。這種民間舞蹈樣式多出現於漢族地區,同時也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流行。

流傳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溝邊村的九鯉燈舞是福建民間舞蹈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它源於元宵節千姿百態的燈舞表演,經民間藝人世代沿襲傳承,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九鯉燈舞所用魚燈製作考究,先以竹篾作骨架,紮成鯉魚形狀,而後再在外部貼糊紅紙並畫上魚鱗和魚鰭。製成的紅鯉魚燈一般有1.5米長,40厘米寬。演出時一支魚燈隊由十幾盞魚燈組成,為首的魚燈稍大。九鯉燈舞有一整套規定動作,演出中還需以鑼、鼓、鐃、鈸等從旁伴奏。魚燈舞動時,只見大紅鯉魚在夜色中上下穿梭,悠遊嬉戲,歡快之情令人深受感染。九鯉燈舞的表演者大都是農村中的青壯年,年紀較大者一般負責敲鑼打鼓配合。演出時如果碰上鄰村的舞龍隊伍,則另有一套魚龍相戲的舞法,用以表示彼此友好的誠意。

九鯉燈舞涉及民俗學、考古學、武術、藝術等諸多研究領域,具有群眾性、娛樂性、觀賞性的特徵,其中稀有的九鯉道具及豐富的民間舞蹈語彙和表演程式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十道製作工序——興化米粉製作技藝

興化米粉選用上等白米或粳米為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其主要工藝流程有選米、淘洗、磨漿、揉團、初壓、蒸炊、壓絲、水洗、晾曬、包裝等十道工序。

興化米粉是莆田傳統名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興化烹調》記載:相傳在北宋熙寧年間,興化軍知軍黎畛在協助錢四娘修築木蘭陂時,請來故里廣東博羅縣瀆月村的師傅,利用莆田優質大米,研製米粉。這種世界上最早的快餐解決了大批修陂民工的用餐問題,很快在興化民間流傳,並且技藝日精

興化米粉選用上等白米或粳米為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經10道工序製作而成的粉中佳品。成品條細絲,潔白透明,勻韌不碎,質地優良。如今,興化米粉已成為當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其烹飪簡單快捷,有很多種吃法。其中,豆漿炒米粉是很多莆田人的早餐首選,當地簡稱「豆漿炒」。其做法很簡單,豆漿燒開後,放入興化米粉翻炒均勻,加入蔥油,裝盤,撒上花生米即可。一口下去,豆香、米香溢滿口腔。在莆田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豆漿炒米粉的招牌,這是遊客到莆田必嘗的特色美食。[2]

傳承、守藝

希望這些民間文化瑰寶

能永遠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一如既往、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