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膴隆基,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位於廣東省興寧市羅浮鎮澄聯村,坐西向東,建成於清朝雍正年間,建築面積約45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6800平方米,屋內為磚木結構,有九廳十八井,120多間房,滴水8.8米,禾坪1畝,水塘1.8畝。原膴隆基是劉氏由閩入粵始祖開七公(劉開七)的第十五世孫劉居元建造。該屋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竣工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歷時20年。2009年,澄聯村劉屋「原膴隆基」被興寧市人民政府授予特色古民居稱號,此屋保存現狀基本完好,同時也作為澄聯村劉氏宗祠使用。

中文名 原膴隆基

外文名 Yuanwulongji

地理位置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羅浮鎮澄聯村

始建時間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竣工時間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

目錄

位置

原膴隆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羅浮鎮澄聯村,距離羅浮圩鎮2.5公里。

結構

原膴隆基為典型的客家圍龍屋,設計合理,結構精良,三棟四橫一圍龍,八柱落地,九廳十八井,120多間房,滴水高度約8米,禾坪長40米,寬12米。門坪外牆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與半月形圍龍屋形成一個碩大的圓形。

特色

原膴隆基是客家民居特色建築,原膴隆基有三棟、四橫、四個樓角、一圍龍、九廳、十八井、月池、禾坪、化胎等客家建築元素一應俱全。

史沿革

劉姓為澄聯村第一大姓,在南宋末年,從福建寧化遷移至廣東興寧崗背,後再遷至羅浮司馬第,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從羅浮司馬第遷移到澄塘村(今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羅浮鎮澄聯村)。原膴隆基建成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劉氏居元公開基建立,由於屋宇工程浩大,困難重重,奠基乃至竣工歷時近20個春秋。 屋場風水名稱:旗形令字穴,「為庚兼申山頭」。祖屋正向東方礦里岌,視野開闊,願望群山。東南方各有一河流入村,二水交匯,淵源流長向西北流入東江,風水位佳,藏財納富,昭示風水寶地。

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狹義的圍屋指的是圍龍式的圍屋,而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廣義上的圍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前方後半圓形、八卦形、橢圓形等形狀的。圍屋結合了漢族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圍樓是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築之一,屬磚石結構,非常堅固,其建築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組合,始興縣尚保存有200座左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隘子鎮的滿堂大圍。該樓建於清朝道光十六年(1836年),竣工於咸豐十年(1860年)歷時24年,為當地富豪乾榮所建,占地面積達13544.96平方米,是始興縣也是廣東省最大的一處客家圍樓,其建築既有古代雄渾樸實的氣勢中,又有近代精緻高雅的韻味,集古代、近代客家民俗風情以及近現代建築的源流和發展變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

溯本思源

源明公(大始祖)→永河公(2世祖)→累公(18世祖)→太子高皇帝邦公(75世祖)→中山靖王勝公(78世祖)→照烈帝備公(玄德)(95世祖)→賄公(120世祖)→龍公(134世祖)→開七公(135世祖)→廣傳公(136世祖)→(137世祖)巨源、巨泉、巨川、巨淵、巨海、巨浪、巨波、巨連、巨江、巨淮、巨河、巨漢、巨浩、巨深。巨源公→俊三公→清公→法優公→法通公→法興公→法宏公→法遷公→朝成公→復舉公→文標公→同昭公→居元公(劉居元)。十五世祖元公(居元公)系十四世祖同昭公的長子,出生於羅浮司城司馬第,年輕時曾任州府文官(據考證:相當於省級文教廳長),元婆系羅浮寨王賴氏,生有四子,財丁興旺,兒孫滿堂。清朝康熙年間立基于澄塘下,排除萬難,歷時20個春秋,建有元善第、原膴隆基兩屋。

歷史人物

劉居元,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生,澄聯村建村始祖,是入粵劉氏第十四世祖同昭長子[1] 。被清廷授予「庚午科考授州同」,為六品文官;而立之年後選址銅鼓寨山腳開基建屋,名為原膴隆基。生有4子,孫20個,曾孫79個,後裔人才輩出,文武雙舉,有武舉人劉振建,文舉人劉春林。民國時期,有劉師佑和劉超寰為興寧一中校長;有法國留學博士劉葆寰;有少將劉圃耘,校官劉輔仁,營長劉佑寰、劉清華都是抗日英雄。劉雲昌,1977年卒,野戰醫院副團級幹部。曾參加抗美援越戰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