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司湯達中短篇小說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司湯達的十三個短篇小說。其中《往事連篇》(直譯為《一個意大利紳士的回憶》)、《箱子與鬼》《米娜·德·旺格爾》、《媚藥》、《菲利貝》等五篇譯自法國瑟伊出版社的《司湯達小說選》等。

作者簡介

司湯達(1783~1842)。原名馬里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司湯達(又譯斯丹達爾)是他的筆名,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著作為《阿爾芒斯》、《紅與黑》(1830年)、《帕爾馬修道院》(1839年)。 1783年1月23日,司湯達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少年時代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氛圍中長大,崇敬拿破崙,並多次隨拿破崙的大軍征戰歐洲。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後僑居米蘭,同意大利愛國主義者有來往,後被驅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 1842年3月23日逝世於巴黎。 在司湯達的筆下,16世紀的意大利在社會面貌方面有三個特徵:經濟富裕、共和體制和反抗精神;16世紀的意大利人展示出追求自由的激情和追求愛情的激情;16世紀意大利在自然景物方面表現出靜謐安寧的氣質。 司湯達運用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來探討愛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愛情理論。如同給植物分類那樣,他把愛情分為四種類型:激情之愛、虛榮之愛、肉體之愛、趣味之愛。他用結晶這個詞來比喻愛情。他是這樣表述的:將一根冬日脫葉的樹枝插進鹽礦荒涼的底層,二三個月之後再把它抽出來,上面就布滿了閃閃發光的結晶,還沒有山雀爪那麼厚的最細 ……

內容預覽

  我出生在羅馬一個顯貴門第。我三歲時,父親不幸去世、母親尚年輕,立意改嫁,托一個無子女叔父照管我的學習。他高興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收留了我,因為他想利用他的監護人身份,決定把他收養的孤兒,培育成一個忠於神甫的信徒。  對於狄法洛將軍的歷史,知道的人太多了,這裡就用不着我贅述。將軍死後,神甫們看到法國軍隊威脅着這個宗教之國,便開始放出風,說有人看到基督和聖母木頭塑像睜開了眼睛。人們完全輕信了這種宗教謊言,他們排着長隊請神保佑,整個城市被燈火照得如同白晝。信徒們帶着祭品,紛紛擁進教堂。叔父渴望親眼看看別人大談特談的奇蹟,便把家裡所有人組織成隊,他穿着孝服,手拿帶耶穌像的十字架,走在前面。我跟着他,手舉一支點燃的火炬。我們都赤着腳,懷着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