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永龍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呂永龍(1964年9月-),安徽六安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先後於1994年和1998年被中國科學院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講席教授[1]。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科技處處長。

2019年7月,呂永龍當選2019年度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2]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出生日期----1964年

出生地點----安徽六安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人物職務

中(國)加(拿大)資源環境高技術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 (SCOPE CHINA)秘書長,國際環境與發展高級培訓項目 (LEAD-China) 核心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生態環境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環境戰略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系統工程學會理事,《國際可持續發展雜誌》編委和特邀編輯等職。

榮譽記錄

自1988年至1999年,一直從事系統生態、城市發展、資源環境高技術產業化、可持續發展和科技與環境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參與負責或參加了近20項國際合作、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面上基金項目。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約50篇,在國際會議上作學術報告14 次,主編(譯)、全作編著中英文專著9本。多次組織或參與組織重大的國際學術會議,曾出訪十多個國家進行學術交流或合作研究,曾應邀擔任UNDP、UNESCO等聯合國機構的項目專家。還參與了「將中國21世紀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其它國家級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活動。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次[3],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並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首屆青年科技獎。

2019年7月,呂永龍當選2019年度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參與項目

自1981年起, 他先後就學於安徽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 攻讀農業工程學士、系統工程碩士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德國、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作學術交流和訪問研究,與德國城市系統中心、英國倫敦大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等進行了長期合作研究。

呂永龍博士於1993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98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8年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首屆青年科技獎。鑑於其學術成績,他分別於1994年和1998年被中國科學院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員。

自1988年以來,一直從事系統生態學、環境管理與規劃、資源環境高技術產業化、可持續發展及科技與環境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負責承擔了UNESCO/MAB的國際生態學合作計劃項目(CERP)「天津城市發展的生態對策研究」(1988-1991), 國務院經濟開發辦項目「旺蒼縣社會與國民經濟發展規劃」(1986-1988), 國家環保局七五科研攻關項目「馬鞍山城市生態規劃與環境綜合整治研究」(1988-199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城市生態調控的決策支持系統研究」(1988-1992), UNESCO/MAB 的國際生態學合作計劃項目「天津市區土地利用的生態規劃與評價」(1992-1995), UNESCO項目「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生教材《環境管理》的翻譯與出版」(1994-1996), 中加合作項目「環境管理與應急響應系統研究」(1996-1999), 福特基金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1998-1999), 中英合作項目「城市環境改善與可持續發展」(1997-1998), 國家基金項目「我國環境技術產業化的適宜機制」(1998-2000), 國家基金項目「人類活動脅迫下的可持續發展研究」(1998-2000),國家基金項目「我國環境技術孵化與轉移的空間演化效應研究」(2001-2003),中美合作項目「面向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管理與控制對策」(2003-2004),中荷合作項目「環境審計的新方法」(2004-2006),國家基金項目「環境安全政策的技術創新效益及區域分異特徵研究」(2005-2007)等20餘項。

2012年9月19日,在天津舉行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3屆院士大會上,呂永龍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TWAS2012年新增選院士49名,其中包括14名中國大陸的科學家以及4名台灣地區的科學家。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是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國際科技組織,TWAS每年增選新院士45至50名,必須由2名TWAS院士書面提名。此次增選前,TWAS有院士近1000名,分別來自全世界的9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太地區占51%,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占24%,非洲和阿拉伯國家占15%,其他占10%,其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7名。這次增選後,中國大陸有TWAS院士174名。

「將中國21世紀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其它國家級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活動。作為國家環境863計劃預研專家組成員,參與編寫了《環保領域高技術發展預研究工作計劃》及項目指南。參與了「 『十五』 國家重點科技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作為先進環保技術諮詢專家組成員,參與由國家計委委託兩院進行的「十五」、「2015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的諮詢工作等。作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辦公室戰略研究組副組長,參與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的研究制定工作。作為中科院知識創新戰略研究總體組的主要成員,參與了《知識創新工程領域方向研究總報告》和《中國科學院關於知識創新工程全面推進階段的報告》等的寫作與實施工作。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 「973」 課題:區域複合污染的生態風險評價、預警與調控策略

2.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POPs污染控制協同技術及技術標準規範研究

3.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態風險與控制策略

4. 荷蘭皇家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中國環境風險與應急管理

呂永龍
 

來自 中國科學院 的圖片

5. 中瑞合作項目:可持續城市水環境管理

發表著作

在國內外生態與環境類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 主編(譯)、合作編著中英文專著13部, 主要包括: 《地域系統規劃設計的理論及應用》(1991年),《城市生態調控的決策支持系統》(1992年), 「Urba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1994年), 「Towards A Sustainable City: Methods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ianjin」 (1995年), 《環境管理(第一卷):部門分析方法》 (1996年),《環境管理(第二卷):生態系統方法》(1996年),《環境管理(第三卷):實施手段》(1996年),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1999年),《地區經濟與人力資源開發》(1999), 「Urban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Enhancement (J. of Environ. Sci. 特輯)」 (1999年),《能源與發展:全球化條件下的能源與環境政策》(2001年),環境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的政策機制(2003年)。

相關新聞

呂永龍等4位中國科學家入選「科學界聯合國」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王愛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近日在北京宣布,環境生態學家呂永龍等4位中國知名學者當選為被稱作「科學界聯合國」的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委員。

代表論著

1. 呂永龍, 賀桂珍, 2009, 現代環境管理學,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Yonglong Lu, John Giesy, Laura Holliday, 2007, Implementing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 呂永龍, 2003, 環境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的政策機制, 北京:氣象出版社

4. Guang Wang, Yonglong Lu, Jingyi Han, Wei Luo, Yajuan Shi, Tieyu Wang, Yamei Sun, Hexachlorobenzene sources, levels and human exposure in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0, 36(1): 122-130

5. Jing Geng, Yonglong Lu, Tieyu Wang, John P. Giesy, Chunli Chen, Effec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in major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al sectors on emissions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2010, 38(5): 2346-2356

6. Jingyi Han, Arthur P.J. Mol, Yonglong Lu, Solar Water Heaters in China: a new day dawning, Energy Policy. 2010, 38(1): 383-391

7. Yajuan Shi, Yonglong Lu, Tieyu Wang, Guang Wang, Wei Luo, Comparison of OCPs occurrence, origin, and character i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oils in Beijing, China,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 57(3): 447-455

8. Guang Wang, Yonglong Lu, Tieyu Wang, Xiang Zhang, Jingyi Han, Wei Luo, Yajuan Shi, Jing Li, Wentao Jiao,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oils surrounding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9, 38(1): 180-187

9. Guizhen He, Lei Zhang, Yonglong Lu,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al Audit in Large-scale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Case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 44(3):579-589

10.Wei Luo, Yonglong Lu, Guang Wang, Yajuan Shi, Tieyu Wang, John P. Giesy, Distribu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arsenic in soils from the industrialized urban area of Beijing, China., Chemosphere. 2008, 72(5): 797-802

11. Wei Luo, Tieyu Wang, Yonglong Lu, John P. Giesy, Yajuan Shi, Yuanming Zheng, Ying Xing, Guanghong Wu, Landscape Ecology of the Guanting Reservoir, Beijing, China: Multivariate and Geostatistical Analyses of Metals in Soil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 146(2): 567-576

12. Ying Xing, Yonglong Lu, Richard W. Dawson, Yajuan Shi, Hong Zhang, Tieyu Wang, Wenbin Liu, Hongchang Ren, A Spatial Temporal Assessment of Pollution from PCBs in China, Chemosphere. 2005, 60(6):731-739

13. Tieyu Wang, Yonglong Lu, Hong Zhang, Yajuan Shi, Contamination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nd Relevant Management in Chin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5, 31(6):813-821

視頻

Taylor & Francis 期刊主編呂永龍博士採訪 2017年11月3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