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外二篇)(吳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外二篇)》是中國當代作家吳曦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外二篇)
「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溫美的、詩意的敘述,把人們的記憶拉長,拉長到「媽媽」歷史的源頭。你的媽媽。我的媽媽。他的媽媽。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這裡是私人空間。是「媽媽」個體生命的經驗,有着絕對的隱私權。
要是「媽媽」成為大家的媽媽,那麼空間的屬性就要改變成「公共空間」。媽媽就成了大家分享的對象。耳熟能詳的《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就是從私人空間切入。抒情的曲調,溫馨的畫面,都是深藏在個人心靈深處的私秘經驗。「月亮在白棉花般的雲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
「那時候......」媽媽的記憶在這裡發生了突變。如同一個急剎車,又一個急轉彎,從一條軌道拐上了另一條軌道。我們的記憶被強行裝進一輛駛向「公共空間」的列車,加入到一場「憶苦思甜」的集會和「階級鬥爭」的大合唱中。「媽媽」的個人經驗,被一場神聖的政治儀式消解了。被消解的還有我們渴望聽到的「媽媽」那些有趣的故事甚至是帶有私秘色彩的、不與人道的事情。
當個體經驗獲得大家分享時,空間的屬性必定會發生變化,即由個人記憶變成為集體記憶。這種訴求無疑是成功的。比如《同桌的你》。比如《外婆的澎湖灣》。又比如《媽媽的吻》......
但問題在於,當我們將「媽媽」從一場政治運動中解救出來後,我們忽略了解救「媽媽」於「過去」的講述中。讓「媽媽」她老人家繼續講「過去」的事情,且沒完沒了喋喋不休。
那些遊記、童年往事、鄉村紀事……都是「媽媽」 講述的藍本。時光倒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在山水之間。在景觀之上。古人曾經留下的臀印或者痰跡,在顯微鏡甚或放大鏡的掃瞄之下,如同天上閃爍的北斗星。還有祖父的煙斗,外婆的藍布兜,母親的煎餅……古文物一樣珍貴的收藏,總是屢屢在我們的「博物館」 里展示。我們的書寫,走上一條尋寶、鑒寶、藏寶和亮寶的不歸路。
面對當下,記憶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嗅覺、聽覺、觸覺甚至視覺都已經失靈了。老年的特徵提前顯現,記憶只停留在「過去」 的底板上。在這張發黃的老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永遠長不大的牧童在「牛背笙歌」。
當西施遭遇林黛玉,美便有了溺水和虛脫的感覺。當傷口塗抹了清涼劑,疼痛就會消解。當空氣噴灑了清新劑,腥味自然會淡化。敘述者隱身在「過去時」,從來就不在場。在場的永遠是「媽媽」。
作者簡介
吳曦,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霞浦縣作協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