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興華(現代詩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興華(現代詩人) 吳興華(1921年-196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西語系,詩人、學者、翻譯家。

吳興華
圖片來自搜狗網

16歲他發表的長詩《森林的沉默》轟動詩壇。1957年,因與蘇聯專家持有不同意見被錯劃為右派。他的翻譯作品有《亨利四世》。1966年,慘死於文革初期的暴虐之中,年僅45歲。

人物簡介

吳興華(1921年11月21日—1966年8月3日),原籍江 杭州,生於天津塘沽;筆名興華、欽江,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副系主任,教授;著名詩人、學者、翻譯家。

1937年未滿16歲即考入燕京大學西語系,16歲時即發表無韻體長詩《森林的沉默》,轟動了詩壇。他的詩在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之外另闢蹊徑,融合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意境、漢語言文字的特質和西洋詩歌的形式,在實現中國古典詩歌的現代轉化方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

作為翻譯家,他是第一位把《尤利西斯》引進到中國來的人,他翻譯的《神曲》和莎士比亞戲劇《亨利四世》被翻譯界推崇為「神品」。

作為學者,他寫下了大量詩歌理論,並翻譯了大量文藝理論,可惜由於歲月的湮沒他的大部分文稿散佚不知所之。

王世襄曾經說:「如果吳興華活着,他會是一個錢鍾書式的人物。你應該寫寫他。」而曾經教過吳興華的英籍導師謝迪克則這樣追憶他的學生:他是我在燕京教過的學生中才華最高的一位。

人物生平

本文由吳興華先生妻子口述給錢鍾書的《談藝錄》提意見

吳興華先生出生在一個醫生的家庭,父親是一個留日的醫生。他的中學是在崇德中學念的,就是現在絨線胡同的三十一中,他家就在那一帶。興華從小就被稱為「神童」,記憶力超人,很多文章他看過一遍就能背誦。這種過目不忘的本領讓他的老師感到驚奇。1937年,興華考取了燕京大學。他入學考試的作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當時燕京大學中文系的系主任驚嘆於一個未滿16歲的孩子能夠寫出水平那麼高的作文。 在學校期間,他寫了很多詩。他跟我說起那段時光的時候,興華說當時有激情,也有靈感,加上年輕,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不覺竟然寫下了那麼多的詩。他的詩後來經過同學宋淇的介紹,輾轉到了一些國外的專家那裡,獲得了他們很高的評價,包括葉維廉、賀麥曉等人,這些專家認為興華的詩開創了一個新的詩路。但是他的詩又是很超前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一些文學和歷史的根基,看起來會比較困難,興華的有些詩我也看不懂,只是有一種感覺,覺得很好。 還在興華讀書的時候,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出版,興華提了一些意見,都被錢先生接受。興華也因此被同學們稱為「小錢鍾書」。錢先生因此很器重他,興華去世之後,錢先生對我們家一直很好。當時我的大女兒十幾歲,從兵團回來之後沒有工作,錢先生就讓她幫着抄一些東西,變相給我們一些幫助。 興華在學校里修的是英國文學,他覺得自己已經學得很好了,又加修了意大利文、法文和德文, 這些是他的第二、三、四種外語。 由師生戀而結合 我認識興華是在1949年底。那一年我從上海的滬江大學轉考到燕京,到了燕京之後,根據燕京的傳統,無論什麼系都要讀兩年的英文。我第一學期是跟張景榆老師讀的,張老師的英語講得非常好,人也非常能幹。 我跟張老師讀完一學期之後,就分到了興華的班上。興華講課時口若懸河的風采讓我非常佩服,我經常去找他借一些小說,慢慢地我們的關係走得很近。興華的學問我並不了解,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他會給我講一些偵探小說,很吸引人。有時我們還會用英文在一起唱歌,興華輕輕地唱:「像一個向日葵,升起也好,落下也好,總是對着它,它崇拜的偶像。」當時我父親已經去世,母親一個人生活很不容易,我很希望能夠給母親一個安定的生活,當時興華已經是燕京大學副教授了,學問人品一流,而且我母親也很喜歡興華,覺得興華很優秀。就這樣,一畢業,我們就結婚了。 我1952年畢業,7月份我和興華舉行了婚禮。當時燕京剛剛要和北大合併,婚禮是系裡給舉行的,在燕東園的一個大花園裡,弄了很多大桌子,好多的飲料和蛋糕擺在桌子上。結婚沒有多久,燕京就被合併了,興華被任命為英語教研室主任。

斷斷續續的治學經歷

隨後運動來了。「三反五反」的時候,一些人對興華有看法,他檢討說自己過去埋在故紙堆里,對革命了解得很少。這樣的態度,加上興華年紀輕,歷史清白,院校合併之後,他被任命為北大英語教研室主任。 當時北大英語教研室人才濟濟,有朱光潛先生、錢鍾書先生、李賦寧先生等人。對於他當教研室主任,這些老先生都很贊成,但是卻讓一些人嫉妒。 「反右」時,興華因為質疑蘇聯專家教英文的方法,被扣上「右派」的帽子,他也沒有怨言,他總是對我說:你放心,我儘量改造,爭取把「帽子」摘掉,不連累你和孩子。在他的身上,我也看不到一點的怨恨。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大字報、開會批判接踵而來。我們走在路邊上,人們都繞着走。女兒在學校里品學兼優,卻被別的孩子欺負,她的那些同學圍着她取笑:「你的爸爸是右派!」後來由於周培源及朱光潛先生等人說興華精通那麼多種語言及文學,北大實在需要這樣的人才,所以將興華留在了北大,沒有讓他去勞改,但是級別從二級教授降到四級,也不允許他教書及寫作了。那以後興華就整理一些資料,編了一本《英語常用詞詞典》,但是出版的時候也沒有署名,作為集體成果。 戴上「右派」的帽子以後,興華在家裡開始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我在家裡經常看到他讀,看到他做筆記。當時李健吾對興華不錯,就讓他翻譯了大量的拉丁文及希臘文戲劇理論,但是這些譯稿後來都不知去向了。 1962年,興華的右派帽子摘去了,算是摘得比較早的。雖然摘帽右派和正常人還是不一樣,但是總算讓他講課了。一開始興華教公共英語,他教的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之一,興華也被認為是西語系最好的老師之一。 那段時間我被下放,常常不在家。1964年我回到家裡,看到他的狀態還算不錯。

人物成就

他在詩歌、學術研究、翻譯三個領域齊頭並進,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與陳寅恪、錢鍾書同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最有學養的知識分子的代表。

吳興華的詩歌處女作,發表於1936年北平吳奔星主編的《小雅》詩刊第2期,題為《歌》。他的詩崛起於抗戰時期的淪陷區,在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之外另闢蹊徑,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意境、漢語文字的特質和西洋詩歌的形式,力圖實現中國古典詩歌的現代轉化。

他學貫中西,博通文史,一手寫出《威尼斯商人-衝突與解決》,一手寫出《讀通鑑札記》和《讀〈國朝常州駢體文錄〉》,被海外學者譽為現代中國真正學貫中西的少數幾位學人之一。

他是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介紹進中國的第一人,他那現已佚失的《神曲》譯稿被譽為譯林神品,他譯的莎翁劇作《亨利四世》受到廣泛推崇。此外,他還為現在流行的朱生豪《莎士比亞全集》譯本作了大量校譯工作。

人物作品

吳興華詩文集

作者:吳興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2-1

版次:1

頁數:447

字數:455000

印刷時間:2005-2-1

ISBN:7-208-05257-3

內容簡介 [1] 本書收錄作者創作的詩「森林的沉默」、「星光下」、「柳毅和洞庭龍女」、「Sonnet」以及翻譯的詩「拜倫詩鈔」、「濟慈詩鈔」等作品。

人物評價

吳興華1921年出生,少年時便有神童的美譽,1937年他在《新詩》上發表《森林的沉默》的時候,不過16歲,這首詩意象瑰麗,節奏舒緩,在當時剛剛開始興起的現代派潮流之外,獨立開闢出一條新古典主義詩歌的新道路,可以想像,若能假以時日,作者應該能開拓出新詩的一種新意境。可惜作者後來深陷政治運動,並最終於1966年猝死於勞改隊中,關於詩人的死因至今都沒有定論,何況他那些散佚的詩歌。 吳興華不容於主流的文學史,大致有兩個原因。首先自然是政治運動,詩人生前努力配合當時的政治氣氛,深信自己身上的「原罪」,實際上屬於自我改造的典型。他成為「右派」,主要的原因也不在他的詩歌創作,而在於他對文學與蘇聯專家有一些不同看法。當時即使是他身邊的好友一般也只是把他看做翻譯家,很少有人知道他還在寫詩,這種情況客觀上導致了他的詩歌流傳不廣,流傳的也以翻譯為主。不過時過境遷,當年的「右派」詩人在平反之後大都能獲得發言的資格,獨有吳興華的名字不彰,這就引出了吳興華詩歌的一個獨特層面,也是吳興華文學地位不明確的最重要原因:他是獨自在開拓一條自己的詩歌道路,這條道路基本上不具備複製的可能,而在這條道路還沒有達到頂峰的時候詩人卻已經去世了。 吳興華詩歌創作最活躍的時代大致是1941年前後,當時中國詩歌主流一是解放區如賀敬之類似民謠的創作,一是以穆旦等九葉詩人為代表的現代派風格。吳興華卻和兩者都不相同,他雖然精通西文,卻有意從中國古典詩歌中吸取養分,最後雕琢出一種既具古典之美,又有現代詩自由風格的新古典詩歌。可以想像,這樣的寫作要求詩人在穿透語言的能力之外,同時具有極深的中西古典文化修養,這也就註定了這種寫作方式不可能複製,更不可能形成一個流派。吳興華在這條詩歌道路上只能獨自前進,不能登頂,就只有湮沒。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吳興華雖然詩名不顯,但他的詩卻推動了當代華語詩歌的進程。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