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表達了詩人對參禪悟道的看法,體現了詩人在佛理上的深厚造詣。

胡適讚揚以白居易與元稹為領袖的文學革新運動,認為可以達到以詩歌造成輿論,而有助於改善政治。因為陳獨秀與胡適提倡新文學運動,在提倡白話、不避俗字俗語的風氣下,白居易的詩歌因而很受推崇。包括陳寅恪、劉大傑、錢基博等,都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然而錢鍾書對白居易的評價則不高。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

既悟蓮花藏,

須遺貝葉書。

菩提無處所,

文字本空虛。

觀指非知月,

忘筌是得魚。

聞君登彼岸,

舍筏復何如?

作品注釋

①李澧州:李建時任澧州刺史。韋開州:韋處厚時任開州刺史(韋氏816年由考功員外郎貶官開州刺史,因知詩寫於此時)。

②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經:既然領悟了佛性真如(即"蓮花藏"),就應該將佛經拋開。讀經是為了開悟,既已開悟,還要佛經幹什麼呢。

③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獲得覺悟並沒有固定的方法,佛經上的文字未能完全表現出佛理,所以是空虛的。說出了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意旨。

④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這兩句,一用佛經,一用道論。《大智度論》:"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以看指而不視月呢。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讀佛經可得佛理,但佛經並不就是佛理。以佛經同佛理,亦如求月而觀指。又《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也就是首聯所說的意思。

⑤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這兩句說明"舍"的道理。佛教以"生死為此岸,涅盤為彼岸",既已悟入,踏上彼岸,則就應該及時"舍筏"。須知,沒有舍,也就不可能有得。

作品鑑賞

讀這首詩,首聯"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經"既然已經禪悟佛法,就已經不在需要閱覽經書,文中用"蓮花藏"、"貝葉經"分別指代了佛學真諦與佛經。

第二聯"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禪悟佛法是沒有什麼固定的方法途徑,佛學博大精深,經書上的文字也不能夠全部將其闡述出來,因此文字就是"空虛"的了。第三聯"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是引用了兩個典故,其引申義意為閱讀經書,可以從中領悟佛法,但是佛經並不是佛理。這兩句詩是對首聯的呼應。

尾聯則是講述了佛家"舍"的道義。通讀全文,可知白居易對佛理所涉甚深。由此生髮開去,也多啟人聯想。譬如作詩,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說:"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讀書窮理乃是作好詩的重要途徑,但如果以為讀書窮理就能詩,那就如視月觀指了。

古詩文鑑賞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2]

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 縮略圖 ,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3]

閒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閒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閒逸悠然的情調。[4]

視頻

中國故事·愛國篇(2)杜甫

歷史名人神聖杜甫

參考資料

  1. [1] 詩詞文句網
  2. 詩人白居易的主要成就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8-01-17
  3. 白居易簡介 古詩文網
  4. 白居易簡介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