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宋時期蹴鞠的發展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宋時期蹴鞠

來自網絡的圖片

唐宋時期蹴鞠的發展歷史漢代是蹴鞠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的話,那麼唐宋則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1]

首先,充氣球的出現。蹴鞠從最初使用塞滿毛髮的實心球,唐代以後則出現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

唐代仲無頗的《氣毬賦》:「氣之為球,合而成質。俾騰躍而攸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門而無必。時也廣場春霽,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圓。」

第二、球門的出現。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這比此前的直接對抗後退了一步,但對踢准要求更高。築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衣服顏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球頭與隊員的帽子亦稍有區別。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吃鞭子,臉上塗白粉。

第三、蹴鞠活動更為普及。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便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與趙炅、趙普等人踢球的場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橫街玩蹴鞠等:「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

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動,不少宋代銅鏡中有男女相對踢球的紋飾,宋代陶枕也描繪了民間少女踢球的情景。

第四、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範。這種踢法叫做白打。從一人場到十人場。「一人場」由參加者逐一輪流表演,稱為「井輪」。除用足踢外,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稱為「飛弄」,使球起伏於身上稱為「滾弄」。它以表演花樣多少和技藝高低決定勝負。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別稱為二人場、轉花枝、流星趕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過海、踢花心和全場,各有規定的踢球路線。用上身觸球稱為上截解數,膝以上部位觸球稱為中截解數,用小腿和腳踢稱為下截解數。

踢法繁多,所以《蹴鞠譜》上說「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夢華錄》中展現的蹴鞠應該就是這種玩法。

第五、出現蹴鞠組織並有社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蹴鞠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齊雲社還制定了《齊雲社規》。其中有「十緊要」:要和氣,要信實,要志誠,要行止,要溫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謙讓,要禮法,要精神。「十禁戒」:戒多言,戒賭博,戒爭鬥,戒是非,戒傲慢,戒詭詐,戒猖狂,戒詞訟,戒輕薄,戒酒色。宋人談到蹴鞠的價值,稱讚「蹴鞠成功難盡言,消食健體得安眠。本來遵演神仙法,此妙千金不易傳。」又說:「巧匠圓縫異樣花,智輕體健實堪夸。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誘王孫禮義加。」不但能令人健身、愉快,還有助於領悟禮義,體現了蹴鞠觀念的發展與變化。[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