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朝的藩鎮割據是怎麼回事?藩鎮割據的影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朝的藩鎮割據是怎麼回事?藩鎮割據的影響,唐朝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唐代藩鎮割據分布圖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


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許多節度使,而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唐朝中央政府本以為,可以通過藩鎮來平定一些叛亂,不料藩鎮就是導致唐朝混亂乃至滅亡的總根源。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藩鎮割據總是不自覺地把藩鎮與割據聯繫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已經是四分五裂,氣息奄奄,而且也模糊對唐朝中後期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風潮、經濟變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學藝術現象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將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複雜歷史籠統地稱作藩鎮割據。唐代藩鎮割據與動亂的歷史,是從安史之亂以後開始,所謂「安史平而藩鎮之禍方始」。黃巢起義以後,「天下分裂而無紀」,接於五代十國,陷於軍閥混戰的另一番境地。


實際上,從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間黃巢起義爆發的乾符年間,大約110多年時間裡,藩鎮的形勢是比較穩定的,藩鎮數目最多也大體固定在46個左右。


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着,經常以一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各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擴充到全國。


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採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省﹑四川省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中央,職官任免出於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着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時期﹐由於均田制瓦解,建立於其基礎上的府兵制亦隨之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惡性發展形成了藩鎮割據。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着﹐經常以一個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


初唐


唐朝藩鎮設立之前,中央政府在邊地上設置有守捉、城、鎮、軍,總體稱為道。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為防範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唐玄宗時開始置有大量的藩鎮。例如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始置幽州藩鎮(駐今北京市)節度使與朔方藩鎮(駐今寧夏靈武市)節度使。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置劍南藩鎮(駐今四川省成都市)節度使。開元六年(公元718年)開始設置安西四鎮節度經略使。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已增至10個節度使: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節度使。伴隨着邊地藩鎮的設立,府兵制逐漸被募兵制所取代,邊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計四十九萬士卒和八萬匹戰馬屯駐邊地。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全面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採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中央﹐職官任免出於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着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江南的節度使大多是服從聽命中央的,而且其所轄地區是唐中後期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涇原兵變


唐德宗時期,河北一帶的藩鎮叛亂,用來鎮壓叛軍的一支部隊趁勢占領京師長安,德宗逃到漢中,用了4年的時間才平定,史稱涇原兵變。這雖然是藩鎮割據初年的叛亂,但是範圍卻越來越大。


割據形成發展


從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适末年(公元762年~公元805年)﹐是割據形成發展時期。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縊﹐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而宣告結束。但朝廷以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由其分統原安史所占之地。計有李懷仙為盧龍(又名幽州或范陽﹐今北京)節度使﹐統治今河北東北部﹔李寶臣為成德(又名鎮冀或恆冀﹐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節度使﹐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薛嵩為相衛(今河南安陽)節度使﹐統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共四鎮。其後相衛為田承嗣所並﹐則成為三鎮﹐即河北三鎮﹐這三鎮名雖服從朝廷﹐實則獨立。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將代立﹐朝廷無法過問。與此同時﹐淄青(又名平盧﹐今山東益者)鎮大將李正己逐節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以節度使稱號﹐統治今山東地區﹐世襲相承達三代四人。在今湖北﹐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梁崇義也實行割據﹐統治今湖北西北部達十九年。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梁崇義被消滅﹐建中三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又據鎮反叛﹐自稱建興王﹐並聯合已稱王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調集淮西鄰道兵攻討李希烈﹐諸道兵都觀望不前。公元777年﹐又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東援﹐十月﹐該軍路過京師時﹐發生叛亂﹐擁立留居長安的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陝西干縣)。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稱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寧夏靈武)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德宗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唐朝政權處於最危險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八月平定李懷光﹐二年四月﹐李希烈為部將所殺﹐河北﹑山東四鎮也表示重新服從中央﹐表面上又歸統一。德宗經過這場恐慌之後﹐轉為執行姑息政策﹐求得暫時安定。但也做了一些削藩的準備工作﹐一是加強禁軍(神策軍)﹐二是充實府庫。不過﹐這兩方面都造成了另一後果﹐即宦官進一步控制中央政權。www.gs5000.cn


討伐叛鎮


從唐憲宗李純,永貞元年至元和末年(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是討伐叛鎮的時期。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唐憲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努力之後﹐中央軍力和財力都有了一定基礎﹐他開始執行削藩政策。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求兼領三川﹐因朝廷不許﹐就發兵攻擊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憲宗即派高崇文統率神策軍出征﹐很快平定。同年﹐還平定夏綏節度使楊惠琳的叛亂。次年﹐鎮海(又名浙西﹐今江蘇鎮江)節度使李錡叛變﹐憲宗調鄰道兵征討﹐李錡被部將所殺。這幾次平叛的勝利﹐使憲宗及主戰派大臣增強了信心。元和四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為留後﹐憲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領兵討伐﹐沒有取得勝利﹐只得暫時妥協﹐承認承宗繼位。元和七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子從諫年幼繼位﹐軍中推立大將田興(後改名弘正)﹐田興表示服從中央﹐遵守法令﹐申報戶籍﹐請朝廷任命管內地方官﹐送從諫入京。長期割據的河北三鎮中出現了一個突破口。淮西自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所殺後﹐吳少誠又殺陳仙奇﹐仍然割據自雄﹐繼位的是另一個淮西大將吳少陽。元和九年﹐吳少陽死﹐子吳元濟自領軍務﹐在對淮西鎮的處置上﹐朝中大臣分為主戰﹑主撫兩派。憲宗主戰﹐徵集鄰道軍隊圍攻淮西。淄青﹑成德兩鎮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燒河陰轉運倉﹐刺殺宰相武元衡﹐刺傷御史中丞裴度﹐企圖阻止朝廷進攻﹐但憲宗沒有動搖﹐以裴度為相﹐堅持平叛。這是藩鎮勢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決戰。由於平叛軍隊中有不少將領遷延觀望﹐作戰不力﹐戰爭拖了四年。宰相裴度親臨前線督師﹐元和十二年十月﹐唐鄧節度使李愬雪夜襲克蔡州﹐擒吳元濟﹐取得最後勝利。次年憲宗又發兵攻淄青﹐元和十四年二月﹐淄青將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於是成德王承宗﹑盧龍劉總相繼自請離鎮入朝﹐朝廷另委節度使﹐長期割據的局面似乎都解決了。


晚唐


從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公元875年~公元907年)﹐是藩鎮相互兼併的時期。唐僖宗以後,社會矛盾激化,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爆發,唐朝中央徵集各鎮士兵圍剿,並委任都統﹑副都統為統帥﹐實際上指揮並不統一。許多節鎮利用時機擴充自己的實力。全國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如楊行密、董昌、錢鏐等,伺機擴充自己的勢力。廣明元年十二月(公元881年1月),黃巢攻破長安,唐朝中央政權瓦解。


這時在全國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有的原是唐朝的節度使(如高駢)﹔有的則是自己形成一個武裝集團之後﹐被唐朝授予節度使(如楊行密﹑董昌﹑錢鏐)。這樣﹐割據的藩鎮空前增多。農民起義軍失敗後﹐這些藩鎮立即轉入互相兼併的戰爭中﹐數十年戰爭不斷﹐幾乎遍及全國。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名義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鎮之一朱溫奪去了﹐演變為五代十國﹐成為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直到北宋統一﹐才結束這一局面。


黃巢叛將朱溫投降唐朝朝廷,並且平定黃巢軍,得到了唐僖宗的信任,朱溫做了節度使,勢力範圍遠遠超過當時控制範圍最大的藩鎮李克用。藩鎮立即轉入互相兼併的戰爭。到了唐昭宗時,朱溫還把朝政大權牢牢的控制住了。最後到了唐哀帝(唐昭宣帝)。藩鎮並未隨着唐朝滅亡而消失,整個五代十國時期都可以視作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只不過部分藩鎮或許選擇不承認中原政權而完全獨立,以建立王國或帝國。一直到宋太宗滅掉北漢之時,才消滅藩鎮割據的局面。


影響


藩鎮割據造成了中央政府實際管轄地區的縮小,吐蕃(7世紀)、回鶻(7世紀)、西夏(11世紀)等少數民族相繼建立地方割據政權,吐蕃甚至與中原漢族政權發生過對立衝突,使得隴西一帶喪失大半。淮西久為吳元濟所據,是以「蔡人有老死不聞天子恩宥者,故堅為賊用」。


唐憲宗初年宰相李吉甫上《元和國計簿》中,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戶口,造成稅戶比天寶年間減少四分之三,對唐朝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鄭白渠在秦漢時共溉田45000頃,唐代宗大曆年間仍可達6000餘頃,然而到宋初僅灌2000頃。方回《瀛奎律髓》稱:「想天寶,至德以至大曆之亂,不忍讀也。」而藩鎮之內,徵兵重斂,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自陝以西,民力傷殘,人不聊生」。趙翼《二十二史札記》:「秦漢六朝以來,有叛將無叛兵。至唐中葉以後,則方鎮兵變比比而是。蓋藩帥既不守臣節,毋怪乎其下從而效之,逐帥、殺帥視為常事。為之帥者,既慮其變而為肘腋之患,又欲結其心以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驕兵之所以益橫也。


然而若細究,西夏(今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以及越南(今越南北部,即前北越一帶)的丁部領等人,其實都算是唐末藩鎮割據的遺留。西夏原本是在黃巢之亂中協助唐室的党項羌人,被唐室封為夏州節度使,賜姓李。因宋朝有併吞之意而獨立建立西夏國。越南北部的地區則原是靜海軍節度使,後來漸漸獨立建國,脫離中國自漢朝以來近千年的統治。而宋代時,丁部領奪得政權後,登極為大瞿越國皇帝,被宋冊封為交趾郡王。

視頻 

紀錄片,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國力衰退,各地藩鎮割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