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局林木培育重點實驗室
![]() |
國家林業局林木培育重點實驗室着眼於國內需求和國際前沿,主要是面向森林培育學科的一些重大的、關鍵的、前沿性課題和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項目,從事林木遺傳改良和森林培育有關的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同時加強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1]的研究。
研究方向
1.林木遺傳改良及新材料的選育研究:
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林木群體遺傳、遺傳多樣性及系統進化規律研究;
(2)林木重要性狀遺傳變異特性研究;
(3)林木抗逆性、抗病蟲新遺傳材料的選育研究;
(4)外源基因在樹木中高效表達及基因工程育種;
(5)林木遺傳性狀圖譜定位及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研究;
(6)林木多世代遺傳改良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7)基因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研究。
2.主要造林樹種生理生態特性研究:
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主要造林樹種產量形成的生理生態基礎;
(2)樹木生長發育的化學控制技術及機理;
(3)主要造林樹種抗逆性與環境效應的生理學研究等。
3.集約育林研究:
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苗木培育和質量調控、密度控制、優化栽培以及混交機理等集約育林的基礎理論研究;
(2)人工林長期生產力保持機制研究,重點研究人工林土壤肥力系統衰退機理和功能性障礙機制及地力恢復途徑;
(3)人工林生態系統(包括生態林業工程)穩定性機理研究。
發展歷史
林木培育實驗室是一個以基礎和應用基礎科學研究為主,並承擔高層次人才培養任務的國家林業局重點開放性實驗室。實驗室建立於1995年3月,自1996年以來正式對外開放,依託於社會公益型科研單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建設。
科研條件
實驗室擁有分子生物學、功能基因組學、細胞學[2]、蛋白組學、分子標記、顯微觀察、組織培養等一系列專業實驗室。建設成為包括基質輔助的激光解析飛行時間質譜工作站、PF-2D蛋白質多維色譜分離系統、蛋白質雙向電泳系統、基因芯片掃描分析系統、蛋白質多肽序列分析儀、核酸分析儀、生物熒光顯微鏡、顯微切割、Nano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系統、定量PCR熱循環儀,超速離心機等大型高精儀器在內,硬件體系完備的研究實體。實驗室實行大型儀器設備開放與共享。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已搭建形成了具有先進先進設備的森林培育研究領域的公共研究平台。
科研成就
先後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79項,其中「973」項目級1項、課題級4項,「863」課題級8個、子課題級14個,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級19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26項,「948」項目3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項。「973」項目「樹木育種的分子基礎研究」和一批「863」課題級項目,把實驗室的科研水平推上一個新台階。五年來,共鑑定成果60項,通過審定的林木新品種33個;發表科技論文568篇,出版科技專着67部;授權專利4項,受理專利19項。選育楊樹新品種8個,沙棘新品種9個。共獲各類獎勵7項,其中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人才培養
實驗室已形成一支學術水平較高,以中青年為主,知識結構配置較為合理的科研隊伍。實驗室現有固定科研人員128人,管理人員2人,年齡在45歲以下的占70%。其中研究員30名,副研究員4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有國家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部級12人;部級跨世紀學術帶頭人4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41人。實驗室在讀碩士54名,在讀博士68名,博士後13人。
參考文獻
- ↑ 交叉學科應該成為一個學科門類 ,搜狐,2020-08-11
- ↑ 細胞學檢查應用範圍及目的 ,搜狐,2020-10-23